• 2022.11.28
    星期一

公民點對點:基層醫療可紓困局?

[2022.11.28] 發表
圖為長者在灣仔長者健康中心輪候服務。衛生署設長者健康中心,以家庭醫學模式為長者提供綜合基層健康服務,助長者預防、及早發現和妥善控制疾病。
2022年施政報告提及改善長者醫療券計劃,2023年起每年用1000元醫療券預防疾病,可額外獲發500元醫療券作同一用途。
自願醫保計劃長遠希望減輕公營醫療負擔。現時公立醫院人手緊絀,等候取藥的病人擠滿醫院大堂。

【明報專訊】2022年《施政報告》提及,上屆政府着手制定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將於2022年內推出,目標將現時「重治療、輕預防」的醫療體制,改為以預防為重、社區為中心,並會投放更多資源推動基層醫療。

■基層醫療Q&A

Q:什麼是基層醫療?

A:基層醫療是醫療系統的第一層,亦是個人和家庭在持續醫護過程中的首個接觸點。市民可在就近居住及工作的社區接受全面、持續及預防的護理服務。家庭醫生是基層醫療服務的主要提供者,服務範疇包括預防、治療及護理急性及慢性疾病、健康風險評估和疾病偵察等。

Q:為什麼要發展基層醫療?

A:發展基層醫療有助減少市民對專科主導的醫院護理服務需求,從而減少住院需要、降低專科及急症服務使用率,以及減少接受不合適治療的風險,減輕醫療服務成本及提高醫療制度效率。

地區康健中心

2017年施政報告提及設立地區康健中心,目的是加強社區慢性病治理,紓緩公營醫療壓力。地區康健中心及康健站已遍佈17區,餘下的荃灣區預計2022年底前投入服務。

地區康健中心的功能包括為當區居住或工作的市民,提供健康推廣、健康評估、慢性疾病管理及社區復康服務等。《明報》2022年10月透過查閱網站及致電各康健中心及康健站查詢詳細服務內容,例如可享用政府資助的物理治療次數,發現即使是同一營運機構,康健站提供的服務亦有差異。

各區服務不一 資訊欠透明

記者翻查地區康健中心及康健站網頁,全部沒列出相關慢性疾病管理計劃如物理治療及視光學評估等服務獲資助的次數上限。記者逐一致電查詢,方獲部分職員轉駁護士回應,目前資助的物理治療服務僅限於腰背痛及退化性膝關節痛症,3年內接受最多8次資助,每次收150元。記者又發現,眾多康健站唯獨屯門容許3年內可獲最多12次物理治療資助。部分康健站職員稱只負責登記,着記者到場登記做會員後,再向職員了解服務詳情。

局方稱,康健中心不同計劃的補貼服務次數均設劃一上限,個別會員獲取的服務次數會據會員臨牀需要而定,而各班組及個人治療∕諮詢服務經預約安排,各項服務設政府補貼,而相關市民共付額(如適用)已在網頁列出。該局補充,地區康健站屬過渡性質,鼓勵營運機構制訂附加服務配合地區需要,計劃因而有差異。

有沙田康健站會員反映康健站資訊欠透明,直至面見護士多番查詢才獲告知會員福利,如可獲資助使用8次物理治療服務、以會員身分光顧網絡下的治療師可獲折扣等。立法會衛生事務委員會副主席陳凱欣稱,政府未有統一及理順各康健站服務,令市民無所適從,認為政府有必要重新劃一規管各營運機構的服務及清晰解說,否則難紓緩公營醫院負擔。

醫療券

2009年政府推出長者醫療券,望鼓勵長者使用基層醫療服務,惟隨後屢見濫用、套現等問題。2022年施政報告提出推行為期3年的先導計劃,如長者使用至少1000元醫療券於預防疾病和管理健康等特定基層醫療用途,可額外獲500元醫療券並自動發放至其戶口,即長者最多可獲2500元醫療券。計劃亦容許夫妻共用醫療券,並擴大適用範圍至「認可醫療專業註冊計劃」的聽力學家、營養師、臨牀心理學家和言語治療師,以及購買經專業評定並提供的醫療設備,例如助聽器。

社協促完善監管制度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連瑋翹表示,同意提供誘因將醫療券導向基層醫療,惟現時計劃不乏「買海味就話係中藥、果汁都可以話係營養補充品」的灰色地帶,促政府完善監管制度。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總幹事張漢華稱,歡迎醫療券可購買助聽器,冀未來擴至其餘聽力衰退長者有需要的設備,例如助聽器電池、擴音電話等。

■知識增益

自願醫保

自願醫保計劃2019年4月全面推行,望更多市民透過住院保險而使用私營醫療服務,長遠減輕公營醫療負擔。自願醫保計劃設標準及靈活計劃。標準計劃設有12個基本保障項目,保額劃一,投保年齡由出生15日至80歲,保證續保至100歲。政府向每名為自己或指明親屬購買自願醫保的保單持有人,提供每名受保人於每個課稅年度最多8000元保費作扣稅。

截至2022年3月,即計劃推出後3年,自願醫保保單數目達104.5萬張。醫務衛生局表示,53%受保人未滿40歲,33%未滿30歲,認為計劃吸引年輕人。當局表示,2021年93%個案成功索償,當中約39%獲全額償付,償付比率達九成或以上約佔65%,達八成或以上約佔78%,全年整體償付比率平均約為89%。當局認為計劃可為受保人提供充分保障,協助應付醫療開支。

醫療衛生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認為,香港公私營醫療開支比例在自願醫保推出後微升,自願醫保成效未如理想,建議公院推出較優質的病牀服務,讓病人使用自願醫保,提升購買誘因。

■模擬試題

顧問教師:郭安

(1a)參考資料,指出一項導致公營醫療系統面對龐大壓力的原因。(1分)

(1b)承上題,表1數據資料如何引證題(1a)中提及,公營醫療系統面對龐大壓力的問題?(2分)

(2)參考資料,政府推出自願醫保計劃及發展基層醫療,如何提升市民的生活素質?(6分)

■參考答案

(1a)參考資料,導致公營醫療壓力加重的原因之一是過去政府的醫療體制「重治療、輕預防」,即大部分市民生病後才尋求公立醫院專科服務,使服務供不應求,加劇公營醫療系統壓力。

(1b)從表1的數據資料顯示,公營醫院聯網專科門診穩定新症輪候時間平均約46星期,當中眼科的輪候時間最長,平均74星期,即市民由生病求醫至接受治療,可能要等候逾一年多。從中可見,香港公營醫療系統壓力龐大,未必能提供及時及適切治療予專科病人。

(2)答題重點:作答時須回應「自願醫保計劃」及「發展基層醫療」兩項計劃

˙長遠減輕醫療開支

長遠而言,政府推出自願醫保計劃可減輕公營醫療開支,把資源投放於其他民生範疇,以提升市民的生活素質。參考資料,政府2019年推出自願醫保計劃,鼓勵更多市民透過住院保險轉用私營醫療服務,減少入住公營醫院,亦減低專科及急症服務的使用率。計劃實行3年後,53%受保人未滿40歲,2021年93%個案成功索償。政府認為計劃可為受保人提供充分保障,亦能協助應付醫療開支。政府推出自願醫保計劃,有助公營醫療資源集中提供予基層市民或長者,整體提升市民的生活素質。

˙減輕公營醫療負擔

政府發展基層醫療有助分流病人,如資助病情較輕及慢性病患者到私營診所或地區康健中心求診,減少輪候公營醫療服務的病人數目,長遠有助減輕公營醫療系統負擔,提高公營醫療質素及效率。參考資料,地區康健中心及康健站將遍佈全港各區,市民可申請資助使用社區網絡下的醫療服務,避免病人集中前往公營醫院,增加公營醫療系統負擔,有助改善公營醫療系統效率,提升市民生活素質。

˙改善市民健康

政府發展基層醫療,有助市民更快獲得合適治療,改善市民健康及公共衛生。參考資料,公營醫院聯網專科門診穩定新症平均輪候時間由13至74星期不等,病人或因輪候時間過長,未能及時獲適切治療致病情惡化。發展基層醫療,有助市民及早預防慢性病,並提早獲得適切治療。參考資料,政府的長者醫療券計劃資助長者到私營診所求醫,或可將醫療券用於預防疾病和身體檢查等基層醫療用途,改善他們的健康水平及提升市民的生活素質。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智學公民 第043期]

更多教育
議題解碼:當牠變成了商品
【明報專訊】地球孕育萬千生靈,為我們提供生活必需品的原料,改善生活。隨着人類對動物權益認知提升,社會對動物貿易的看法亦改變。你認識動物商品貿... 詳情
快問快答:價值觀教育
【明報專訊】教育局近年積極推廣價值觀教育,你認識什麼是價值觀教育嗎? Q:什麼是價值觀教育? A:根據教育局網頁,價值觀教育是全... 詳情
英譯概念:Pulp mill to tackle waste paper
【明報專訊】In recent years, mainland China has tightened the import of recy... 詳情
焦點新聞
【明報專訊】■印尼挺港入RCEP 特首李家超11月18日在泰國曼谷出席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並分別與印尼總統佐... 詳情
我的社區:划龍舟探漁家
【明報專訊】香港有「八大漁港」、「四大漁村」之說,香港仔均榜上有名,更被視為「漁村之首」,香港仔漁業至今仍存,來自香港仔漁民家族的鄭文達(達...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1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