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點對點:施政報告:擬設基層醫療局 統籌公私營服務
【明報專訊】《施政報告》提出2024年成立「基層醫療健康管理局」,統籌管理公私營基層醫療服務,制定標準和設立質素保證機制,並推廣「一人一家庭醫生」理念,以紓緩公立醫院負擔。
先導計劃資助慢性病人看私醫
施政報告的基層醫療政策中提及,2023年將推行為期3年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轉介經康健中心識別有高血壓或糖尿病風險的市民至私營界別檢查和治療,政府資助約一半費用。消息人士稱,受惠市民須先成為中心會員,並由指定家庭醫生跟進,每年可接受數次資助服務,相關醫生將受基醫局監管。
內科專科新症輪候 目標縮至100周
醫管局服務方面,施政報告提出透過增撥資源處理新症等途徑,縮減專科輪候時間,加強基層醫療跟進情况穩定的病人,目標於2023/24年度將內科專科穩定新症輪候時間,由現時逾120周縮短至100周。消息稱,現時立即可做的是將情况穩定的舊症分流至普通科門診,有需要才轉回專科,亦正研究分流至家庭醫生。
施政報告亦提出研究立法規定指定醫療紀錄須上載「醫健通」。消息人士解釋,非強制市民用醫健通,而是要求私營醫療服務提供者須配備相關系統,在病人提出下可將紀錄上載;由於需時研究涵蓋哪些私營服務,暫未有時間表,但預料家庭醫生必須使用。
醫療衛生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歡迎政府加強家庭醫生於基層醫療的角色,但質疑未清晰交代細節,建議加快安排醫管局專科病人轉介家庭醫生,否則單靠服務已飽和的普通科門診接手,或難進一步縮減專科輪候時間。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認為,政策未及預想般進取,無大幅分流病人至家庭醫生,憂康健中心接觸人數有限,影響政策成效。醫管局稱會全力配合基層醫療政策及發展方向,加強支援慢性病人,並將推出措施提升專科門診服務,縮短輪候時間,理順跨專科及專業診症。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智學公民 第0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