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GBA新聞:摩羅街家具藏家 見證內地賣光再買光 入行40載兩破拍賣紀錄 盼助年輕人接觸古家具
【明報專訊】當今最貴的紫檀家具值多少?是2013年以9315萬元(人民幣,下同)成交的「清乾隆紫檀雕九龍紋大四件櫃」,賣家是從事古家具生意逾40年的香港收藏家蔣念慈。他見證國家早期文物出口換外匯,國民毫無保留賣古家具的年代,也目睹現在如何將這些「國寶」悉數買回家,「世界上很少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般,同一代人徹底賣光自己的舊物奔向新世界,然後又如此徹底地從外面全部買回來」。
明報記者 沈燕媚
59歲的蔣是「藏二代」,家族在上環摩羅街做瓷器生意。18歲那年他正式入行,做的卻是老家具,「當時左鄰右里都是老前輩,做大路生意,我初出茅廬如何可以超越他們呢?當時冷門的不是刺繡就是家具、銀器。我在學校學過木工,選了老家具」。
1990年代北上 曾售逾億元紫檀家具
蔣念慈早在1990年代初買下廣州南沙一塊地開設家具倉庫。那娷\放了約5000件古家具,多是從各地蒐集的收藏,據悉高峰期曾放過萬件。「我買得最瘋狂是2003年SARS,當時賣家大減價,一個月內我買了80至100個貨櫃之多」,蔣氏一副「官仔骨骨」的行頭,頭髮梳得一絲不苟,說話時臉上滿是自豪。
蔣念慈藏品中頂級家具並不罕見,曾兩度創下中國古董家具拍賣紀錄。1998年,蔣念慈以132萬元拍下「清乾隆紫檀雕纏枝蓮紋平頭案」,創國內古典家具最高成交價,10年後以3136萬元拍出;2013年放售一套「清乾隆紫檀雕九龍紋大四件櫃」,以9315萬元成交,至今仍是紫檀古董家具的最高拍賣紀錄。
對於內地過去數十年的古家具收藏發展,蔣念慈形容是一個「一代人賣光再買光」的過程。1960年代起,內地政府支持文物依規出口換取外匯,民眾亦無收藏概念。1980年代,西方掀起中國家具熱,文物專家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出版,首次提出「明式家具」概念,引起海外收藏圈的關注。當時,香港買家紛紛到內地蒐羅古典家具轉售,最熱鬧時中環荷李活道一半以上都是古家具店。
蔣念慈稱,不少內地人為變現或換新家具將中式家具沽售,那時內地有信託店供人寄賣。蔣的家族1970年代打通國營信託店網絡,在各地蒐集古董家具運到廣東再出口香港。他到過農村收兩件漆木家具,第一次見到何謂家徒四壁,「整間屋什麼也沒有,但卻有很好的舊家具,為什麼會這樣?原來是土地改革時期分來的,見可以賣到好價錢,就託人放售」。
指大部分高價收藏已回流中國
基於國內外信息差和社會發展差距,古典家具在上世紀被大批廉價買走,流落海外。直至1990年代後期國力提升而變化,內地買家2003年崛起,1990年代國內只有兩家拍賣公司涉足古典家具,2010年已有近百間。「現在拍賣場上都是普通話,連外國人也要標註拼音。這幾年已變成中國價格升跌,外國也會跟茪伅^」,目前海外古典家具除了博物館收藏,大部分高價私藏已由西方回流中國。「賣古董給中國人的猶太人說,中國人是如此熱烈,他們一定會買回所有好東西。」
蔣:市場不再西方主導 審美漸東方
蔣念慈說,古典家具市場過往西方主導,審美一直受西方影響,例如外國人喜歡簡單的黃花梨,價格高於紫檀家具很多。「外國人不欣賞繁複厚重的紫檀,80%家具研究者未必識看宮廷家具。」2008年後,紫檀家具在拍賣市場屢破紀錄,拍賣公司紛推出宮廷家具專場。「當市場回到東方時,我們也會回到自己的口味。」
近年中國風成為潮流,蔣念慈有感古典家具與年輕人距離太遠,近年遂與內地高校合作分享傳統家具文化,「古董業行家喜歡『撿漏』,他懂你不懂便能賺錢,這容易造成資訊封閉。但我希望講給大家聽,因愈來愈少年輕人知,文化便會斷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