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風險在佩洛西走後」
在這場圍繞美國3號人物佩洛西(Nancy Pelosi)迂迴輾轉下登陸台灣的風波中,所有會觸發軍事衝突的要素都得到了清晰展示:這位行將退休的眾院議長展現了對到訪台灣的「堅持不懈」,以及在全球矚目下使用各種障眼法隱瞞行蹤;美軍最終在台海遠端部署航母與軍機,為佩洛西的座機做掩護。
為阻撓她前往台灣,北京方面啟用了迄今罕見的語言恫嚇和陣仗十足的軍事震懾。各方嚴陣以待,隨時可以觸發一場足夠寫進歷史的現代衝突。
語言軍事恐嚇 風險如古巴導彈危機
正當人們以為一場大戰會在佩洛西落地一刻全面爆發之際,但昨晚10時52分艙門打開之後,那看似平安無恙的「大結局」,似把世人的焦灼情緒就此澆滅。直至昨夜前,美方還對台灣的行動支持愈來愈進取,北京更連續進行了幾日軍演實彈射擊,而這種演習未來還在繼續。
先前有觀點指出,佩洛西訪台引致的衝突風險,足以比肩1996年那場台海危機,甚至達至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橫跨60年的兩場衝突,因由、質性、當事各方甚至對現世的影響力皆不相同。但深入剖析,卻可發現它們之間的些許共通。
訪台風波也好,古巴危機亦罷,當這些衝突發生時,各方呈現出的無外乎是受制於意志或外力後,持續展現不轉向的決心,擬欲恐嚇對方妥協,卻實求避免兩敗俱傷。
「懦夫博弈」的政治遊戲主導了近代幾乎所有在危險邊緣試探的政治互動。從這種理路上看,今次危機與歷史教訓的分別,或許就在於一個「煞停車」、而一個「踩過界」,亦或者,只在於過程的快慢之別。
或與台軍事摩擦及「秋後算帳」
中南海、華盛頓、國會山莊的三方鬥法,讓身處地緣政治暴風眼的台灣幾乎失語。這在某些方面可能是更危險的隱喻。一位不願具名的台灣國際問題觀察人士向本報分析,相比於此前普遍擔憂佩洛西到來時引燃戰火,其認為「真正的風險」或許發生在「佩洛西走時或走後」。
儘管這位學者強調「純粹只是猜測」,但不排除屆時會發生「類似撞機一般的事件」,只是事故對象「並非中美」,而是「大陸和台灣」。該人士指,中美直面衝突的可能性極微,但與台灣發生軍事摩擦,亦或後續以其他形式予台「秋後算帳」,從務實角度考慮「不無可能」,由此引發更大衝突的「可能性也最低」。故此,「佩洛西怎麼離開,以及離開之後台灣會發生什麼,才是問題」。
明報記者 王聖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