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中文:養兒育女 陪伴引導
【明報專訊】同學雖未有育兒的經驗,但有些同學家裏可能有飼養寵物、種植小盆栽,又或有玩育成類型遊戲。你會意識到,育成照料是一件很花費心力時間的事情,更現實的是花費不菲。
■新聞事件
內地家庭養兒成本高
內地智庫「育媧人口研究」發布2022年度《中國生育成本報告》,估算內地家庭養育一個孩子到18歲的平均成本為48.5萬元(人民幣,下同,約60萬港元),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DP)的6.9倍,該倍數幾乎是全球最高。按地區分,上海、北京分別以102.6萬元、96.9萬元排名頭兩位。
內地法律規定18歲是成年年齡,父母沒有義務撫養已滿18歲的子女,但實際上大多數大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費仍靠父母支付,本科4年的平均養育成本為14.2萬元,令0歲至大學本科畢業的平均養育成本升至62.7萬元。報告建議,應盡快出台减輕育齡家庭生育成本的政策,最重要的鼓勵生育措施包括現金和稅收補貼、購房補貼、增建託兒所等。
【節錄自〈內地智庫:養育小孩到成年平均成本60萬〉,《明報》,2022.02.23】
■知多點
教養孩子 以教育為先
當你選擇生孩子,就要承擔養育的重任,養寵物也是同樣道理。除了提供物質條件,照顧衣食住行,讓孩子能夠健康地長大成人,心靈方面也要兼顧,愛的教育、陪伴,引導孩子行正確的道路,也是重要基石。
古有歐陽修的母親,家境貧困,卻親自用蘆管當筆,悉心地在沙地上教歐陽修寫字;又有孟母憂心孟子學壞,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多次遷居。常說教養教養,除了教育撫養,教育更為優先。
教養七不責
古代有一個有趣的育兒之道「七不責」,出自明代呂坤的《呻吟語》。書中提到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先別急於批評打罵,責備的時機需慎重選擇。有7種情况:在眾人面前不責備,慚愧後悔不責備,夜晚不責備,吃飯不責備,正在歡慶時不責備,正在憂傷時不責備,正在患病時不責備。雖然父母出發點是擔憂孩子養成壞習慣,想及時糾正,但在大庭廣眾之下嚴厲責備,會傷害孩子的心理,覺得「醜怪」。又當孩子已為自己的過失感到慚愧後悔時,已沒有必要責備,這時更需要的是父母關愛和安慰。
■小遊戲
問卷中常看見0-6歲、7-15歲、16-18歲,古時不同的歲數都有其代稱,同學嘗試連線配對。(圖c)
(答案見另文)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生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智叻中文Smarties' 第49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