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關鍵詞:如能與眾不同,為何要相同?
【明報專訊】小時候總是害怕自己與眾不同,透過「埋堆」在同儕中建立自我認同;長大後卻想獨樹一幟,往往為了突出自己,標奇立異,吸引目光。從眾給予的安全感,像是找到同類似般安心,但這是假象。童話中,醜小鴨壓根就不是鴨,生來是天鵝,當然與鴨不同。連同卵雙生的多胞胎也會有些微分別,何G每人的背景造就不同性格,更遑論膚色、高矮肥瘦。人的相同之處,在於每個人都生而不同。
怪人「竹林七賢」
說到與眾不同,「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劉伶、山濤、王戎、向秀、阮咸一定穩佔席位。「七人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魏晉時期社會動盪不安,政治黑暗,面對政治迫害,文人不得不規避塵俗,不再清議朝事,慢慢興起清談玄學、老莊學說的風氣。喝酒佯狂、裝瘋賣傻,談辯玄理,消極避世,以求自全。
《世說新語》收錄不少七人放浪形骸的事[,「酒神」劉伶「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在屋中一絲不掛,把天地當做棟宇,屋子當做褌衣,反過來責備別人「你為何走入我的褲子堜O?」看似不拘禮法的言行舉止,實是對政權的抗議,反映了晉代時期文人的心態,寒蟬效應下,只好借酒銷愁,或借醉狂言發泄對時政的不滿。
你很特別,特別高
「劉伶身長六尺,貌甚醜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竹林七賢中不盡是不修邊幅的「怪人」,也有好眉好貌的「正常人」。
嵇康和阮籍可說是竹林七賢中的首腦人物,並稱「嵇阮」。成語「鶴立雞群」與嵇康有關。有人對王戎說:「我在稠人廣眾的街上看見嵇康的兒子嵇延祖,他氣度不凡,就像野鶴站在雞群中一樣突出。」王戎回答說:「那是因為你未曾見過他的父親。」言下之意,其父嵇康不凡之處不止如此,可能是鴕鳥立在雞群。
《世說新語》記載,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都歎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山濤評論他的為人,像一棵孤高的松樹傲然聳立;他的醉態,像傀俄的玉山快要傾倒。
何謂正常何謂怪?
常人看怪人「他很怪,異於常人」,怪人看常人「他很怪,異於常人」。一不小心又墮進哲學的無限迴廊,正常的定義是什麼?誰能定義「定義」,或許世上本無固定的意義,難道老子早就洞悉「道可道,非常道」?
正常,解釋作普遍、多數、常規的。常說「少數服從多數」,從來都只是方便管治的手法,並不代表多數就是正確。現今我們教科書中所歌頌、學習的古人,不正正就是當時所謂的怪人,不與世同流合污的少數嗎?被「用到爛」的例子有「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
而古人中最能做自己的莊子就說「齊物就能逍遙」。有時候,我不是我自己,行為不隨心而行,而是因害怕奇特、成為少數、變邊緣人、渴望與別人保持關聯、介意別人眼光而做,這是不逍遙的。在人與人的差異中,人總是以自己作衡量標準,因而出現是非好惡,設立有形無形的封界,才會因分歧而對立。故當消除自我的封界,視萬物都是老天爺的創作,心便無所牽掛了,莊子稱之為「無己」。
求同存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同學切記不能倒轉。這出自《論語.子路》的經典名句,強調君子與小人,處理人際關係的相異之處。何晏《論語集解》解釋「君子心和,然其所見各異」,君子遇到意見分歧的時候,不強求別人附和自己,亦不會隨便苟同,包容不同意見,相處和諧。相反,「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爭利」,小人往往為了利益,表面逢迎巴結,心底卻漠視別人的看法,看似志同道合,但各人只顧利己,最後必然你爭我奪。
對同一事情,每人看法各異,易起衝突,尊重異見關鍵在於開明的思想。當小鴨們開通心竅,擴大視野,會發現其實天鵝與鴨同屬鳥綱雁形目(Aves: Anseriformes),醜小鴨或許會有個愉快的童年。燒味店中有燒鴨及燒鵝,兩者樣子差不多,價錢卻大相逕庭,也許這就是求同存異的例子。
■小故事
猶太人做生意
猶太人被認為是全世界最會掙錢的,富豪榜上不乏他們的身影。不是他們有獨特的血統,不是受到老天的眷顧,而是具創新思維,敢於不同,不單純模仿。
有一故事:從前,第一個猶太人到小鎮經營加油站,生意興隆;第二個猶太人來到,發現加油站生意不錯,靈機一動,想到來加油的人需要吃飯,所以在附近投資餐館;第三個到鎮經營旅店;第四個開了超市;第五個開猶太人開設學校……如是者一個接一個,小鎮愈來愈繁華,他們都富裕起來。
另一個平行時空,第一個思想死板保守的X國人來到小鎮經營加油站,掙得盆滿缽滿;第二個見狀,依樣畫葫蘆的開設加油站;第三個來到,又火速開了加油站。然而,同行如敵國,紛紛打折促銷,惡性競爭,最後全都倒閉了。
文:何雋彥
圖:網上圖片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56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