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GBA專題:「非遺街區」疫下冷清 學者:不能靠網紅打卡
【明報專訊】國家主席習近平2018年曾到訪廣州恩寧路永慶坊,2020年永慶坊成為首個「非遺街區」,有12個非遺傳承人在此設立工作室。不過記者走訪發現,依賴遊客人流的「非遺街區」在疫情下有些冷清,無論是傳承人或是學者都對此頗有微詞。
手工藝「無底洞」 憂政府拒長補貼
「非遺街區其實是永慶坊的『死角位』。」有傳承人透露,永慶坊發展商萬科當時將一處禁止拆卸的舊建築闢作非遺街區,但「一般人行街不會行到這堙v。政府為傳承人補貼70%舖租,萬科卻以最貴價格收租。眼下3年補貼期限將滿,但兩年來因為疫情,遊客數遠不如前,「食白板」(全日沒有收入)日子不時發生,「那麼多領導人來廣州都到這堙A永慶坊還接待過王岐山、韓正,如果廣州市政府還想要這個『門面』,最好繼續補貼下去,不補貼是沒得做的」。
另有傳承人稱,12間工作室太少,僅荔灣區就有各級傳承人45個,是全廣州最多,希望能再多讓一些工作室進駐,形成「要買非遺產品就去永慶坊」的品牌口碑,形成集聚效應。但有不願透露姓名的學者說,傳承人當然想政府加大投入,但老城區寸金尺土,美食類的非遺或者還有一些經濟效益,手工藝類則是「無底洞」,政府未必願意無限補貼。
兩難:老街窄難吸客 人流多損體驗
另一名同樣要求匿名的學者則稱,永慶坊有其客觀限制,老城區街道窄、停車難,本身就注定難以容納大批人流;人流少就銷量不足,但若人流量太多,也影響對非遺工藝的欣賞、體驗,最終無法形成經濟上良性循環。該學者稱,保護非遺要找到可持續發展之路,不能靠「網紅打卡點」,「現在在永慶坊,有些『網紅』一點的舖就活躍一點,有的就冷清一些。『非遺街區』可以是一種探索途徑,但效果還有待觀察」。
政協倡訂產業化規劃 補助創新項目
除了永慶坊,據有關當局表示,廣州第二條非遺街區北京路非遺街區計劃於今年6月開市。但究竟要怎樣將非遺形成產業化,觀瀾湖集團主席、全國政協朱鼎健於兩會便就此提案,其中建議利用好大灣區豐富而具有濃厚嶺南文化特色的非遺資源,在尊重非遺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制訂非遺產業化發展整體規劃,並針對不同種類非遺的特點,組織專家研究相適應的產業化方式,透過政府的規劃與引導平衡好保護與開發。他亦提議成立鼓勵非遺產業化的政府引導性扶持發展基金,對市場化和創新的非遺項目、傳承人或機構給予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