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篇章:〈並存與折中〉——夏丏尊
【明報專訊】(第1段)從小讀過《中庸》的中國人,有一種傳統的思想和習慣,凡遇正反對的東西,都把他並存起來,或折中起來,意味的有無是不管的。這種怪異的情形,無論何時何地,都可隨在發見。
(第2段)已經有警察了,敲更的更夫依舊在城市存在,地保也仍在各鄉鎮存在。已經裝了電燈了,廳堂中同時還掛着錫制的「滿堂紅」。劇場已用佈景,排着佈景的桌椅了,演劇的還坐佈景的椅子以外的椅子。已經用白話文了,有的學校同時還教着古文。已經改了陽曆了,陰曆還在那裏被人沿用。已經國體共和了,皇帝還依然坐在北京,……這就是所謂並存。
(第3段)如果能「並行而不悖」原也不妨。但上面這樣的並存,其實都是悖的。中國人在這裏有一個很好的方法來掩飾其悖,使人看了好像是不悖的。這方法是什麼?就是「巧立名目」。
(第4段)有了警察以後,地保就改名「鄉警」了;行了陽曆以後,陰曆就名叫「夏正」了;改編新軍以後,舊式的防營叫做「警備隊」了;明明是一妻一妾,也可以用什麼叫做「兩頭大」的名目來並存;這種事例舉不勝舉,實在滑稽萬分。現在的督軍制度,不就是以前的駐防嗎?總統不就是以前的皇帝嗎?都不是在那裏借了巧立的名目,來與「民國」並存的嗎?以彼例此,我們實在不能不懷疑了!
(第5段)至於折中的現象,也到處都是。醫生用一味冷藥,必須再用一味熱藥來防止太冷;髮辮剪去了,有許多人還把辮子底根盤留着,以為全體剪去也不好;除少數的都會的婦女外,鄉間做母親的有許多還用「太小不好,太大也不好」的態度,替女兒纏成不大不小的中腳。「某人的話是對的,不過太新了」,「不新不舊」也和「不豐不儉」「不亢不卑」……一樣,是一般人們底[1]理想!「於自由之中,仍寓限制之意」,「法無可恕,情有可原」,……這是中國式的公文格調!「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這是中國人底信仰態度!
(第6段)這折中的辦法是中國人的長技,凡是外來的東西,一到中國人底手裏就都要受一番折中的處分。折中了外來的佛教思想和中國固有的思想,出了許多的「禪儒」;幾次被他族征服了,卻幾次都能用折中的方法,把他族和自己的種族弄成一樣。這都是歷史上中國人的奇跡!
(第7段)「中西」兩個字觸目皆是:有「中西藥房」,有「中西旅館」,有「中西大菜」,有「中西醫士」,還有中西合璧的家屋,不中不西的曼陀派的仕女畫!
(第8段)討價一千,還價五百,不成的時候,就再用七百五十的中數來折中。不但買賣上如此,到處都可用為公式。什麼「妥協」,什麼「調停」,都是這折中的別名。中國真不愧為「中」國哩!
(第9段)在這並存和折中主義跋扈的中國,是難有徹底的改革,長足的進步的希望的。變法幾十年了,成效在哪裏?革命以前與革命以後,除一部分的男子剪去髮辮,把一面黃龍旗換了五色旗以外,有什麼大分別?遷就復遷就,調停復調停,新的不成,舊的不成,即使再經過多少年月,恐怕也不能顯着地改易這老大國家的面目吧!
(第10段)我們不能不詛咒古來「不為已甚」的教訓了!我們要勸國民吃一服「極端」的毒藥,來振起這祖先傳下來的宿疾!我們要拜託國內軍閥:「你們如果是要作孽的,務須快作,務須作得再厲害一點!你們如果是卑怯的,務須再卑怯一點!」我們要懇求國內的政客:「你們底『政治』,應該極端才好!要制憲嗎?索性制憲!要聯省自治嗎?索性聯省自治!要復辟嗎?復辟也可以!要賣國嗎?爽爽快快地賣國就是了!」我們希望我國軍閥中,有拿破崙那樣的人;我們希望我國「政治家」中,有梅特涅那樣的人。辛亥式的革命,袁世凱式的帝制,張勳式的復辟,南北式的戰爭,忽而國民大會,忽而人民制憲,忽而聯省自治等類不死不活不痛不癢的方子,愈使中華民國的毛病陷入慢性。我們對於最近的奉直戰爭,原希望有一面倒滅的,不料結果仍是一個並存的局面,仍是一個折中的覆轍!
(第11段)社會一般人的心裏都認執拗不化的人為癡呆,以模棱兩可。不為已甚的人為聰明。中國人實在比一切別國的人來得聰明!同是聖人,中國的孔子比印度棄國出家的釋迦聰明得多,比猶太的為門徒所賣身受磔刑的耶穌也聰明得多哩!至於現在,國民比聰明的孔子更聰明了!
(第12段)我希望中國有癡呆的人出現!沒有釋迦、耶穌等類的太癡呆也可以,至少像托爾斯泰、易卜生等類的小癡呆是要幾個的!現在把癡呆的易卜生底呆話,來介紹給聰明的同胞們吧:
「不完全,則寧無!」
(選自《夏丏尊文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
(筆者按:[1]底:結構助詞。用在名詞或代名詞後面,表示所有的意思。等同「的 」。)
◆作者簡介
夏丏尊(1886—1946),名鑄,字勉旃,後改字丏尊,號悶庵。浙江紹興上虞人,是中國文學家、語文學家、出版家和翻譯家。自幼跟從塾師讀經書,1901年考中秀才,次年入讀上海中西書院(東吳大學的前身),後改入紹興府學堂學習,但因家貧輟學。1905年他借錢赴日留學,1907年再因家貧輟學回國。曾創辦《中學生》雜誌。代表作品包括《文藝論ABC》、《愛的教育》、《社會主義與進化論》、《蒲團》、《國木田獨步集》、《近代的戀愛觀》、《近代日本小說集》等。
◆學習重點
文憑試選取的現當代散文中,其中一類主題圍繞「傳統與現代」,內容多關於傳統舊思想在現代社會不斷進步下,在新舊夾縫中的掙扎、被摒棄的現象。例如2013年黃國彬的《說誓》,作者藉古今中外人物、經典名言,以幽默諷刺的筆觸暗示現今社會人們輕許誓言,可是當形勢改變,他們隨即「轉軚」,忘掉誓言。此類文章的難點在於理解諷刺的對象和寄意,以及文章的深層意義。
以讀帶寫:思考關鍵詞之間的關係
夏丏尊〈並存與折中〉借着列舉當時社會上並存折中的荒謬現象,諷刺人們忽視傳統思想對社會進步的窒礙,同時提倡應摒棄一些迂腐陋習。
同學可留意本文的篇名〈並存與折中〉可分作「並存」與「折中」兩部分,是文章關鍵詞,主導全文的內容或結構,為全文的探討對象。文題與近年公開試題目接近,同學以議論、敘事形式寫作均可。當面對題目有兩個關鍵詞,內容要兼顧,同時要思考兩者之間的關係,從而建構立意。下一期將會以「親密與疏離」為題目,從同學作品中分析寫作要點。
■相關書籍
書名:《課堂外的讀本7:說東道西》
編者:錢理群
出版: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簡介:
《說東道西》輯錄了14個現當代文學名家散文小品,篇章圍繞「民族性」,既談論中國傳統文化,也論及日本與西方的文化習俗。作者以幽默的筆觸闡述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差異、優劣,讓讀者從比較中學習尊重彼此獨特的文化個性,從欣賞、批判自身的文化中提高民族的自信心。
●卷二實戰
在人生路上,面對各種處境,如何面對人際關係的變化呢?試以「親密與疏離」為題,寫作文章一篇。
【下期刊登學生作文示例分析】
(卷一實戰續另文)
■本文原先載於《課堂外的讀本7:說東道西》(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20年出版),承蒙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允許轉載,特此鳴謝。
顧問教師:關力年
圖:RYGERSZEM@iStockphoto/明報製圖
鳴謝: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55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