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1.13
    星期四

圖表拆解:公屋輪候

[2022.01.13] 發表

【明報專訊】資料A:

輪公屋逾3年一般申請者宗數(圖)

資料B:

本屆政府任內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圖)

◆數據解讀

資料A及B均顯示有關公共出租房屋(公屋)的相關輪候統計數字,比較時期為2017年至2021年。資料A為棒形圖,顯示一般申請者(即家庭及長者一人申請者,不包括高齡人士優先配屋計劃和非長者一人申請)每年輪候超過3年的數目,棒的長度愈長,即該年的相關宗數愈多。資料B則顯示兩類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橫軸顯示的是年份,縱軸顯示時間,以年作單位。

◆(1) 根據資料A及資料B,就輪候公屋情G,描述兩個主要特徵。(4分)

資料A及資料B顯示公屋一般申請者的數目愈來愈多,以及輪候時間愈來愈長。

首先,資料A顯示了公屋的一般申請者等候超過3年的宗數。在2017至2021年,宗數愈來愈多,圖表顯示除了2019年,其他年份的數字均比上一年為高,由2017年的6.43萬宗,升至2021年的7.7萬宗,升幅為19.8%。當中升幅最高的時間為2019至2020年,由6.46萬宗增加9700宗,至7.43萬宗,是其他年份(每年增加逾2000宗)升幅的五倍左右。

第二,資料B顯示,公屋的一般申請者(細分為一般家庭和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愈來愈長。圖表顯示,除2019年,一般家庭申請者2017至2021年的平均輪候時間只升不跌,由2017年輪候4.6年升至2019年的5.9年,升幅為28.3%。長者一人申請者的輪候時間,由2017年的2.6年升至2021年3.8年,升幅為46.2%。

◆(2) 「推出過渡房屋能有效幫助基層家庭應對住屋問題。」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這看法?解釋你的答案。(8分)

很大程度上同意:

˙過渡房屋建成的速度較快,能有效於短時間內為輪候公屋3年以上或其他有迫切住屋需要的基層家庭提供安居之所。

資料A顯示公屋申請者等候超過3年的宗數愈來愈多,資料B則顯示申請者輪候時間愈來愈長,兩項資料均反映公屋供不應求。至2021年,一般家庭平均要等候5.9年才能上樓,輪候時間比政府3年上樓的目標長了近一倍。

一般房屋的興建時間較長,幾乎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提升供應,所謂「遠水不能救近火」,10年後的供應量對現時住在茤衁漲矰廗N義不大。然而,過渡房屋採用「組裝合成」技術,只要有土地,能最快於一年內建成,提供租金較相宜的房屋,可更快解決到基層家庭迫切的住屋需要。

˙過渡房屋可讓非政府機構和發展商參與其中,能提升房屋供應效率。現時已有逾千個單位正在營運,已啟動項目有逾1萬伙供應。假設平均每年有7000伙供應,已經能為2021年十分之一的公屋申請者提供安居之所。

新冠病毒疫情肆虐期間,商界有部分閒置資源,如酒店入住率大幅下降,設施正適合作居住用途。相比只靠供應公屋單位,將這些資源改裝成過渡房屋,需要投入的時間和資金較低,能在多方面紓緩基層家庭的住屋問題。

很小程度上同意:

˙過渡房屋的土地如用作直接興建傳統公屋,能為更多基層市民解決住屋問題。

在實質興建過程,過渡房屋的興建速度不如理論般快。雖然「組裝合成法」理論上能快速興建單位,惟現實上仍需要政策配合。例如香港首個過渡房屋項目就需花3年完成,比興建公屋的時間快不了多少;而過渡房屋伙數不如公屋的多,能受惠的人數未必因而增加。政府2019年訂立目標於3年內興建1萬個過渡房屋單位,可是截至2021年12月,已落成單位只有1317伙,跟預期有落差。

至於私人土地,有意見認為讓發展商自行決定使用方式,如興建私人樓宇來提高房屋供應量,從而減低私人房屋價格,反可減輕基層市民的租金壓力。

˙過渡房屋的投資成本高之餘,對住戶亦非便利。發展過渡房屋項目需要投入不少資源,有指每個單位需要成本為50萬元,若只運作數年,投資成本昂貴;若推行更長時間,則佔用土地,未能釋出土地的潛力來興建層數更高、伙數更多的樓宇。

對用家而言,過渡性房屋租住年期只有兩年,公屋供應未有大幅增加,這些住戶可能在未獲配公屋單位的情G下搬離。住戶轉替的過渡期亦需時,過渡房屋理論上只維持數年,從成本而言並不化算。

文:李嘉慧老師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通通識 第738期]

更多教育
題型拆解:比較成效題(二)
【明報專訊】文: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湯國華中學教師 張兆聰 12月16日的〈題型拆解〉嘗試跟同學解構「比較成效」題目的一些重要標準,包括... 詳情
影視看通識:懷舊與港味
【明報專訊】「懷舊」大概是個人懷念昔日往事、兒時生活、故里舊居等產生的回憶,當中通常帶有不捨、後悔或無奈的感覺,是我們頗為常見的生活經驗。這... 詳情
觀點與角度:人道珝應末 不「人道」?
【明報專訊】2021年11月9日一名輔警在處理野豬發現案期間遭野豬襲擊受傷。漁護署其後宣布每月會定期捕捉在市區出沒的野豬,捕獲的野豬會被人道... 詳情
新聞有常識:薯條危機
【明報專訊】薯仔沒有失收,可是人們也沒有薯條吃,你知道原因嗎? ◆新聞節錄 新冠疫情影響物流,加上加拿大溫哥華港口水浸,令日本的... 詳情
真假fun一fun:泰國有冬天
【明報專訊】香港冬天不太冷,不過總有幾天寒風凜凜,令人恨不得插翼飛往熱帶地區,長期高溫的泰國便是其中之一,彷彿一年四季都是夏天。泰國政府旅遊...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1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