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煮文化:蟹與紫蘇
【明報專訊】秋天吃蟹,是否別有一番詩意,筆者不太能夠回答,因為我是衝茼Y而來的,其他管不了那麼多。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秋天的蟹,蟹黃、蟹膏特別多,蒸的時候已經漏出黃油,揭開蟹蓋,去除蟹掩、蟹腸、蟹鰓、蟹胃、蟹心;雙手拿蚚禸迭A向後用力一折,心情就會突然緊張,感覺像打開盲盒,不知道是「橙黃」爆滿,還是只有那麼一點點。選蟹、買蟹難有絕對保證,有時貴價買來的水準一般,有時加錢搭來的反而是好貨。人生難料,買蟹也逃不過命運的安排。
近年吃蟹的機會愈來愈多,昔日家中大概只會過節才煮蟹,外出吃蟹通常要花費好幾倍,嘗蟹的機會少之又少。現在情G變得不一樣,可能是大眾的經濟能力有所提升,加上買海鮮的渠道增加,常常看到朋友在社交媒體貼相附文,在家洗刷、蒸煮、貼圖、拆吃,自理程序一條龍,奄仔蟹、大閘蟹、皇帝蟹都成為被拍的對象。皇帝蟹可說是民家烹調起變化的對照指標,三十年前要買皇帝蟹不容易,要在家中吃到更不容易,還說是整隻活生生的皇帝蟹出現在廚房,即蒸即吃,似乎是不可能的事。不過時代改變了,以前不可能的,現在都變成可能。
紫蘇葉蒸蟹 辛溫祛寒
年少時在朋友家中,吃過大閘蟹,了解到蒸蟹要用紫蘇葉,或墊於蟹底,或投入蒸煮的水當中。蟹類屬寒性,多吃影響腸胃,引致消化不良或腹痛,所以多吃、少吃,甚至不吃,也要因應個人體質。以溫抵寒,是中醫化解和平衡的概念,所以蒸蟹會用紫蘇葉,因為紫蘇葉屬性辛溫,可以祛寒。古代醫書《瘡瘍經驗全書》提到:「食蟹毒,紫蘇煎湯服之」,物性相克,點出了治療的方法。清代《續名醫類案》有類似的記載,談到「一人每食蟹即腹痛,用紫蘇濃煎湯一服而安」,有人每次吃蟹即引起腹痛,明顯是腸胃不適,醫法是用紫蘇葉煮成濃湯服用。相同的原理一直流傳,展現於現今的烹調方法上。
清代煮蟹法:紫蘇生薑同用
吃蟹過後,有時會準備薑茶或薑湯,薑同屬辛溫,也是用於驅寒。元代《雲林堂飲食制度集》寫到的「煮蟹法」,就是紫蘇和生薑同用,記錄如下:「用生薑、紫蘇、橘皮、鹽同煮,才大沸透便翻,再一大沸透便啖。凡煮蟹,旋煮旋啖則佳,以一人為率,祇可煮二隻,啖已再煮,擣橙虀、醋供」,橘皮也是辛溫屬性,古人要以三溫治一寒,早知蟹類寒性極重,不可不注意。蟹要現煮現吃,才能鮮而不腥,一人一次吃兩隻,吃完再煮。除非早已決定製成凍蟹,就另作別論。
近年,有些餐廳推出「大閘蟹放題」,不少嗜蟹老饕蜂擁而至,務求吃個身心滿足。自問蟹類不能多吃,只可淺嘗即止,加上年紀大了,漸漸明白,身體安好,才是王道。秋天吃蟹,詩意或在嘗鮮,或在同歡,或在獨酌,至少不會在腹痛來回之間吧。
■作者簡介
蕭欣浩
「蕭博士文化工作室」創辦人、大學講師、作家,曾任法國餐廳廚師。專研語言文字、飲食文學及文化,著有《解構滋味:香港飲食文學與文化研究論集》、《流動香港飲食誌》和《屋h尋味記》。
文:蕭欣浩
圖:資料圖片
[語文同樂 第5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