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七成年輕醫生過勞 兩成抑鬱 醫專主席:涉長期結構問題須正視
【明報專訊】香港醫生工作量大且工時長,2019年上半年向逾500名年輕醫生進行的調查發現,70.6%受訪醫生出現與工作相關的過度勞累,更有21%出現抑鬱,少數人更曾有自殺念頭,有3%計劃暫停行醫,主因包括壓力和過勞。醫專主席梁嘉傑認為涉長期結構問題須正視,且非單一改善工時可解決,會思考醫專培訓政策和文化上是否需改變等。有醫生工會認為調查結果響起警號,建議醫管局和醫專可更積極主動識別有精神困擾的醫生。
調查514人 78%公院工作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年青院士分會前主席關日康領導的團隊於2019年上半年進行年輕醫生工作過勞調查,網上問卷訪問514名正接受專科培訓或專科畢業少於10年的醫生,當中約78%人在公立醫院工作,平均每周工作53.5小時,最長一周工作約70小時。
調查根據哥本哈根疲勞量表評估,評分逾50分視為過勞。有72.6%(373人)現過度勞累;70.6%(363人)現與工作相關過度勞累,55.4%(285人)過度勞累與病人有關;有28%人對現時工作崗位有些或十分不滿;21%(110人)現抑鬱;有3%(14人)更表示計劃在1年內暫停行醫,當中86%稱因壓力或過勞。
部分報稱曾有自殺念頭
有79%受訪者報稱無嘗試過或有任何自殺的想法,其餘有人報稱認為生命不值得活、希望自己死去、部分報稱曾有自殺念頭甚至試過自殺,最常見報告的壓力來源是臨H責任和工作要求。調查分析指出,每周工作時數與抑鬱有正面關係。研究已在《香港醫學雜誌》刊登。
關日康表示受訪醫生過勞情G高,香港年輕醫生過勞較加拿大、新西蘭、新加坡等同類研究結果高,年輕醫生出現抑鬱比率亦較香港一般人口抑鬱的比例高逾一倍,但不排除與調查有選擇性偏差有關。
梁嘉傑認為需正視和重視情G,稱涉長期結構問題,非單一改善工時可解決,亦要在系統上做工夫,包括思考醫專培訓的政策和文化上需否改變、資深和年輕醫生的關係,亦會就此與醫管局和政府保持溝通,保障醫療水平。他亦認為引入海外醫生有助改善人手情G。
醫專名譽秘書梁永昌表示,年輕醫生過勞比例值得關注,可影響照顧病人效果。
他又稱不少醫生能醫不自醫,不覺得有求助需要,醫專就此設新網頁,讓醫生在網站做問卷評估有否過勞,又呼籲有需要者求助;醫專亦辦文娛活動,冀促進院士身心健康。
醫管局:關注醫生身心健康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凌霄志認為調查響起警號,正接受專科培訓醫生需不斷考試,壓力很大;年輕醫生候召時間亦較多,亦有可能因長時間工作而無時間吃飯和去洗手間。凌續稱,有情緒困擾的醫生傾向遲求醫,醫專除了提供自助平台亦應主動出擊,例如專科導師評估受訓進度外應主動評估醫生身心健康;醫管局亦可考慮每年員工評核中加入評估,識別員工精神健康風險,並應探討減少中層醫生行政工作。凌續稱,專科學院要求受訓醫生完成一定培訓時數、病人數量等,亦值得檢視能否調節,減輕壓力。
醫管局回覆稱,一直關注公院醫生人手、工作壓力及身心健康,會繼續探討更多人力資源優化措施,減輕前線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