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倉鼠實驗:低溫環境染新冠 發炎更嚴重
【明報專訊】轉眼又入秋,氣溫可影響感染新冠病毒的嚴重程度。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臨H副教授陳福和領導的團隊透過倉鼠實驗發現,新冠在低溫環境更有效複製,導致更嚴重的炎症,並抑制中和抗體反應和延後康復,呼籲市民在冬天來臨前接種疫苗。
貨船4人確診 19人船上檢疫
本港昨增7宗輸入個案,包括兩名從菲律賓抵港的外傭,他們均已完成接種兩針科興疫苗,帶有L452R變種病毒。有4名9月23日乘貨船ALIYAH PERMATA抵港的船員確診,該船其餘19人要在船上檢疫。昨日初步確診少於5宗。
感染7日後 病毒量明顯較高
袁國勇和陳福和領導的團隊,用金黃敘利亞倉鼠做攻毒實驗,將倉鼠分低溫、室溫和高溫3組,即分別在攝氏12至15度、21度及30至33度的環境飼養,每組有15隻鼠,並於牠們的鼻腔注射相同劑量新冠病毒,然後在不同日數蒐集倉鼠的組織。
研究發現,在感染後4日各組倉鼠呼吸道病毒相若,但至感染後7至17日,低溫組倉鼠呼吸道組織的病毒量明顯高於其他兩組。低溫組肺部出現嚴重發炎和出血,促炎性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水平明顯較高,反映炎症較多。
免疫反應減弱 籲冬天前打針
室溫組和高溫組在感染後7日已進入康復階段,但低溫組的呼吸系統仍有嚴重炎症、出血、組織損傷等,幾乎無恢復[象,相信與低溫組的身體未能在感染初期控制病毒繁殖,使病毒對身體的影響持續增加。低溫組血清中和抗體滴度在感染後7日和30日明顯較室溫組低,可能由於針對新冠的免疫反應在低溫環境減弱,亦解釋了為何此組病毒量高和康復時間長。研究人員認為,身體處於低溫環境需用更多能量保持體溫,或對免疫系統有影響。
研究認為,在低溫環境新冠病毒能更有效在倉鼠呼吸道複製,導致更嚴重的炎症和持續損傷,並抑制中和抗體反應,指出於冬天感染新冠,肺部康復可能較慢,未來仍需研究在夏天和冬天感染新冠,持續病毒陽性的時間會否有差別。研究團隊建議所有符合接種條件的市民在這個冬天前接種新冠疫苗,以降低在即將來臨的冬天染病後的嚴重程度。
(新冠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