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長版」世遺大會意涵多
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昨日在福建省會城市福州開幕。受去年疫情影響,本屆世遺大會將是一次「加長版」,一直延續到月底。除了提交本屆大會審議的文化遺產申報項目「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中國目前已有55項世界遺產,和意大利並列第一。同時中國現有世界自然遺產14項,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項,總數也位居世界第一。
近年來,內地在保護環境方面可謂不遺餘力,中共高層也高度關注。上周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通過的多項文件中就包括《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案》。作為青藏高原的特有動物,藏羚羊在2016年9月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從瀕危降為近危,連續降低兩個級別。
中國自然遺產不僅分佈範圍廣、面積大,還多數位於經濟欠發達地區。因此在保護資源的同時兼顧民生發展,是內地在遺產保護方面必須堅持的原則。從中國南方喀斯特、中國丹霞、雲南三江並流等自然遺產地實踐來看,基於當地特點,通過特許經營、利益共享、生態補償等方式惠及民眾,通過開展適當的生態旅遊等拉動相關產業、助力鄉村振興,事實證明可以依託遺產保護實現高質量脫貧,也是值得其它國家和地區借鑑的中國案例。
本周早些時候召開的2021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是內地唯一以生態文明為主題的國家級、國際性論壇。今年主題是「低碳轉型 綠色發展—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這與本屆世遺大會及即將在雲南昆明召開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皆是一脈相承,既是向世界展示中國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實際行動,也是在體現最近頻頻出現於中共高層表述中的「全人類共同價值」。
比如中國對37處世遺的保護,既為構築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合作框架貢獻中國智慧和經驗,增進國際同行對東方文化遺產保護的哲學和傳統的理解和吸收,也有利於促進中華文明和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互通與互信,增進與各國人民的理解與尊重,而非所謂「文明衝突」。
值得注意的是,澳門歷史城區在2005年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去年,澳門又繼蘇州和都江堰之後加入了世界遺產城市組織。其實在見證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歷史方面,香港也具有獨特優勢,惟至今未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之處。香港也是中國少數幾個尚未成功申報世遺的地區。當此之時,香港宜「借東風」,爭取申遺,以助力本港未來經濟發展,提升國際形象。 鍾鳴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