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D童公院排長龍 團體倡引入私營早診治
【明報專訊】患有專注力不足或過度活躍症(ADHD)的兒童容易分心、不能依指示完成工作等,影響學業之餘,亦增家長管教壓力。一項相關調查中,近半受訪者表示在公營醫療系統輪候診治ADHD時間逾兩年,有家長反映其間精神壓力大、常與子女爭執等。團體建議當局推動公私營合作,由私營機構為正輪候公立醫院服務的ADHD兒童提供診斷、治療等服務,及早紓緩有關兒童的情緒、行為問題。
母與子溫習感「十級難」 公院診治等4年
育有兩子的溫女士(化名)表示,其7歲幼子約3年前因言語及表達問題,到衛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接受初步評估,當時未診斷為ADHD,故未獲轉介跟進。溫稱幼子去年升讀小一,疫情下雖然上學僅個多月,但其間她「日日收到老師電話」,稱其子「坐不定」、不專心。她又說與幼子溫習「十級困難」,教授同樣事物,長子只需5分鐘,「弟弟教5個鐘都搞唔掂」。
幼子未輪候到公營治療服務,溫說唯有上網自行了解ADHD資訊,又像「盲頭烏蠅」般嘗試不同治療方法。直至今年2月,溫的幼子再到衛生署的中心做第二次測試,評估為懷疑患有ADHD,終獲轉介至醫管局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跟進,惟要到明年11月才可見醫生。換言之,由首次評估到與接受醫生診治,溫的幼子需輪候4年。
專注不足/過度活躍症(香港)協會去年8月以網上問卷,訪問100名醫護、社福界人士及家長等,近半稱輪候ADHD診症最長逾兩年。96%受訪者稱ADHD兒童未獲診治前,上課經常分心;約八成稱兒童的說話或行為,影響社交或家庭關係。精神科專科醫生林美玲說,ADHD兒童未能專注學習,令成績反映不到其真實能力,對小孩自信心、自我價值有長遠影響,故治療「愈早愈好」。
協會執行總監伍敏姿建議當局以公私營合作模式,為ADHD兒童提供評估及診治服務,以縮減他們輪候的時間,並增撥資源,加強現有「到校學前康復服務」,及早識別ADHD個案,盡早轉介小孩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