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生駕馭病毒載體 疫苗學「黃金時代」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上周六(2月27日)批准緊急使用強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為成年人接種,是FDA至今批准的第3款新冠疫苗。強生疫苗特別之處是,它既是首款單劑疫苗,亦是美國批准使用的首款採用「病毒載體」技術製造的新冠疫苗。這種涉及基因工程的疫苗製造技術長期以來被科學界和藥劑業界視為難題,今次強生疫苗獲批准使用被形容是「疫苗學上進入黃金時代」,為未來對付一系列傳染病帶來希望。
終找到合適病毒載體
今次新冠病毒疫情催生出一系列疫苗技術,先是德國BioNTech/美國輝瑞(Pfizer)和美國莫德納(Moderna)新冠疫苗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技術,再到強生疫苗所用的「病毒載體」(viral vector)技術。前者突破了科學家多年來一直研究如何利用脂質粒子將合成基因編碼注入細胞的局限,後者利用經過改造的無害病毒(例如可導致一般傷風的腺病毒)將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基因編碼送到人體細胞內(圖),顯示專家終於找到合適的病毒載體執行任務。
技術突破 加速生產
科學家自1970年代開始致力研發病毒載體疫苗,其好處是能相對快速地設計和生產。1990年代,美國農業部曾批出一款用於保護禽畜的疫苗,但當用在人類身上,則面對很多掣肘甚至挫敗。2007年,美國藥廠默克(Merck & Co.)的愛滋病毒載體疫苗,就因研究顯示無法提供保護而失敗告終,問題源於研究人員用作載體的傷風病毒。然而,近年人類病毒載體疫苗研發漸有眉目,目前已有兩種針對伊波拉病毒的病毒載體疫苗獲FDA及歐盟批准使用。另外,專家亦正利用類似技術治療部分癌症和罕有基因病變。
然而,雖然伊波拉疫苗獲批推出,但病毒載體技術到去年為止仍難言真正有效,因為疫苗推出時正值伊波拉疫情大爆發,強生無法做含有比較組的嚴謹臨牀測試,而歐盟批准使用,主要是依賴受測試者的免疫反應結果。病毒載體技術面對的另一問題是,部分人本身對作為載體的病毒早有免疫力,令疫苗效用大打折扣。要解決這個問題,有疫苗公司採用一些人類少受感染的病毒作載體,例如牛津和阿斯利康研發的新冠疫苗,就使用黑猩猩的腺病毒。
今次強生疫苗獲批,不少專家都認為是重大突破,顯示病毒載體技術已獲確認。美國田納西州范德堡(Vanderbilt)大學疫苗研究計劃總監克里奇(C. Buddy Creech)說,這是疫苗界中的「一大步」之一,「從根本上改變了未來研究疫苗的路徑」,是「疫苗學上進入黃金時代」。(華爾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