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沉思.掉了鼻子的官員:果戈里的批判與想像
【明報專訊】在英國讀書的時候,星期日的早上總會在宿舍一邊喝咖啡一邊做一件事,就是看電視學俄文,雖然現在只剩下一句俄文的記憶,但回想起來還是有意義的。
我一直很喜歡俄國文學,想學習一下簡單的對話,至少旅行可以用上,但可惜到現在還沒有起行,真的很想去聖彼得堡呀!讀文學讓我理解到所謂俄羅斯是由不同文化和歷史所組成,不是統一的觀念。年前在香港一度受注目的紀錄片Winter on Fire: Ukraine's Fight for Freedom,港譯《凜冬烈火:烏克蘭為自由而戰》,就是關於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緊張的關係;加上近月俄羅斯的政局,令我想起一位19世紀著名的小說家,他經常被稱為俄國作家,其實他是來自烏克蘭。
烏克蘭出生 赴俄尋機會
果戈里(Nikolai Gogol, 1809-1852)在烏克蘭出生,在中學畢業那年,他從家鄉到沙俄首都聖彼得堡尋找機會,當了一個小公務員,然後在失意的情緒下遊走不同的歐洲國家。他晚年的轉變富爭議性,好像要為沙皇辯護。〈狂人日記〉和〈外套〉是他的代表作,寫城市聖彼得堡的故事;《迪坎卡近鄉夜話》是他另一本代表作,寫烏克蘭的傳說與現實。我自己最早看的則是《欽差大臣》一劇,因為此劇曾經在1950年代改編為香港電影。
這次跟大家說的是〈鼻子〉(1836)這有趣的小說,故事相當怪誕和幽默。一個平常的早晨,理髮師伊凡在麵包中發現一個鼻子,他擔心會不會是自己不小心把一個官員的鼻子割了下來?然後小說轉到那位官員柯瓦留夫,他一早起H,竟發現自己沒有了鼻子,臉上空了一個位置。小說描述他掉了鼻子後所擔心的事情,例如失去體面啦、不能與名媛結婚啦……。小說更離奇的是,那鼻子好像人一樣在街上行走,更得到別人的尊重。
情節怪異 對官僚批評明顯
有評論人認為這小說太怪異了,對官僚的批評卻是明顯。當時俄國官階十四等,不少人希望升官發財,不擇手段。小說的官員只是八等文官,職位低,但渴望爬上社會階梯,擁有財富與權力。我們沒有了鼻子就不能呼吸,即是死了,但對於一些人來說,靈魂可能一早便死了;高高的鼻子只是權貴階層的象徵,一種裝飾而已。這本書的後面有鄢定嘉教授寫的文章,提到俄國當時規定不能錄用身體殘缺的人為官員,所以沒有鼻子就等於官途盡狺F。
批判官僚是不少俄國小說家愛寫的內容,但從中心之外來到聖彼得堡的果戈里,以他富想像力的鄉間成長背景,加上幽默的筆觸,寫下卡夫卡出現之前的荒誕諷刺故事。每一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文化與歷史,不能簡易地歸納在一個大歷史的論述中。
■本周閱讀書籍
〈鼻子〉,《外套與彼得堡故事:果戈里經典小說新譯》
尼古拉.果戈里(著)、何瑄(譯)
台北市:櫻桃園文化,
2015 年,頁63-104
■聲檔
果戈里的小說在19世紀的俄國以荒誕幽默見稱,更曾被改編成香港電影《奇人奇遇》(1956)。
聲檔短連結:link.mingpao.com/67303.htm
◆黃淑嫻:作家、嶺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創作散文、小說、詩。作品包括小說集《中環人》(獲中學生好書龍虎榜十大好書)。近作包括散文集《亂世破讀》及編著《香港.一九六○年代》。
◆賴恩慈:電影及劇場編導、演員。曾獲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及鮮浪潮電影大獎等。代表作《女兒紅》(獨 腳戲) 及《N+N》(電影)。出版散文攝影集《亂世破讀》。
文:黃淑嫻
圖:賴恩慈
[語文同樂 第4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