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起可6人聚餐 限聚令仍4人 專家批限制不平衡及易混亂 「吃完要分開走」
【明報專訊】本港昨日連續第二日無新型冠狀病毒的本地確診,食肆每枱限坐4人的規管,周五(30日)起放寬至6人,酒吧每桌由2人放寬至4人;堂食可延長至凌晨2時,入座率由50%擴至75%;但限聚令維持4人。萬聖節在即,餐飲和酒吧業都認為放寬有助生意,料生意額可回升一至三成。不過,有專家認為食肆及限聚令所限人數不平衡,在餐廳可6人吃飯的風險較高,出來卻要戴口罩分開走,容易令人混亂,認為應將限聚令放寬至6人。
酒吧放寬至每枱4人 准現場表演
現行社交距離措施將於周四深夜屆滿,政府昨日宣布周五起,食肆及酒吧放寬至每枱限坐6人及4人,食肆、酒吧和夜店等可恢復現場表演,但表演者要戴口罩、與顧客間設隔板、表演前後不能和顧客接觸等。此外,食肆、酒吧、夜店、公眾娛樂場所等人數上限,都放寬至可容納人數的75%(見表)。
特首林鄭月娥表示,過去一周有5宗本地個案,當中4宗源頭不明,病人的地域、職業等都很分散,情况值得關注,形容源頭不明個案「一宗都嫌多」。她又說,沒條件大幅度放寬社交距離措施,但會更「精準」,容許多一些經濟活動。
醫生質疑限聚令必要
稱商場乘車已難保持社交距離
政府放寬食肆限制人數卻沒放寬限聚令,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認為,在餐廳6人吃飯,風險比在其他地方6人戴口罩聚集更高,只放寬食肆限聚是不平衡,「入到餐廳可6人坐一枱,吃完出來要分開4人(一批)走,或令市民混亂」。他說現時疫情緩和,限聚令可放寬至6人;而酒吧放寬限制後,最重要是表演者不要和顧客接觸,酒客則應盡量減少除、戴口罩次數。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批評,6人一同去酒樓合法、未入酒樓卻犯法,是「極難理解」;現時商場、交通工具、排隊等繁忙時間已無法4人間保持1.5米距離,質疑需否維持限聚令。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黃碧雲批評,不放寬限聚令完全不能服眾、欠缺邏輯,指政府借疫情打壓市民的遊行集會權利。
食衛局:食肆感染風險較可控
對於食肆及限聚令差異,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回應:「整體來說我們都呼籲市民不要聚集……任何放寬都有一些風險,最重要是我們不是一次過放寬所有(措施),亦希望有必要性和風險是可以管理的才逐步放寬。」該局其後補充,指明場所符合指定條件、且有管理者,如食肆,感染風險較可控,而在一般公眾地方、無管理者的群眾聚集較難控制風險。
另外,陳肇始說,食環署正和酒吧業界商討措施,包括改善換氣、要求顧客填健康申報表及留下聯絡資料、員工接受檢測和使用飲管喝酒等。
餐飲酒吧業料生意可升一至三成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相信,放寬後餐飲生意可回升10%至15%,年底是飲食業旺季,若疫情穩定,冀再放寬至每枱8至12人。他說,離聖誕節還有一兩個月,擔心疫情反彈,政府只安排部分地區食肆員工檢測,估計業界仍有一半前線員工沒驗。
香港酒吧業協會副主席錢雋永預計,酒吧生意將回升三成,業界會自律,盼再逐步放寬措施。
蘭桂坊協會總監張素媚稱,會要求酒吧會員的前線員工檢測,另會要求顧客申報健康,也要求會員多用電子收費。對於專家袁國勇建議戴口罩用飲管喝酒,她表示有困難,但正思考新點子,例如設計特別形狀的飲管及不同角色圖案的口罩等。
明報記者
(疫情第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