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人物】難忘早產弟夭折 曹蘊怡立志救病童 照顧腦創傷孩 家屬面前強忍淚水
【明報專訊】「明明聽到(弟弟)仲識喊,但之後再無返來了。」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H助理教授曹蘊怡自己是早產兒「七星女」,而在7歲時隨懷孕的媽媽到美國探親,媽媽突然在親友家中的洗手間誕下未足月的弟弟,曹蘊怡猶記得滿地滿H是血的情景,還有弟弟的哭聲。
事隔逾30年,說起弟弟離世,曹蘊怡仍雙眼泛淚。事件後她立志當醫生,而且要做兒科醫生。至今行醫十多年,在病房照顧腦創傷病童,難免有傷心時候,但她說盡可能不會在病童及家長面前哭出來,到下班回家後,她才流下為病童及父母而難過的眼淚。
明報記者 馮樂琳
母親友家早產滿地血 曾聞弟弟哭聲
曹蘊怡記得7歲那年,懷孕6個月的媽媽徵得醫生同意後,母女遠赴美國探望患病的姑婆。某天,曹媽媽在姑婆家中感肚痛,突然在廁所誕下曹的弟弟,「記得屋企老人家攔住不讓我行近廁所,但我都沒有理,只記得廁所一地血,亦聽到弟弟的哭聲」,過了好一陣子,救護車到場,載住媽媽的擔架H同樣染滿血。之後她沒有再見過弟弟。
平復回憶的傷痛,曹蘊怡笑一笑,「唯一好處是我不怕見血」,也為她立下做醫生的志願。回港後曹蘊怡開始努力讀書,由學校的中游分子變成中上,至中三她向父母表明做醫生的決心。其後她到英國升學,直言整個讀書生涯「最開心是在大學讀醫學院」。在英國實習兩年後,曹蘊怡2007年因爸爸患病而回港執業,並一直在兒科工作。
行醫十多年,以為見慣病童的醫生會看破生死,但曹蘊怡斬釘截鐵說:「習慣唔到。」她記得兒時與媽媽在戲院看《南極物語》,她哭得媽媽大呼尷尬;與記者談起一個個病童,曹亦不時眼濕濕,語帶哽咽。但在病童及家長面前,她都盡量忍住淚水,「不可在病人和家屬面前哭,不可讓自己情緒影響他們」。對病童的眼淚,她都留待下班回家才流出來。
兩歲女孩患癌劇痛難當 家屬前「破戒」落淚
唯一強忍不住淚水的一次,是遇上兩歲小女孩因癌症擴散至骨,曹作為醫生已用盡止痛方法,嗎啡都下了,但小女孩仍不停在病H輾轉反側,不停說「好痛、好痛」,當時曹的女兒與該病童年紀相若,感受更深,與病童媽媽交談時,曹忍不住「破戒」流下眼淚。但她說,作為醫生的難過,遠不及病童的父母。
曹蘊怡想起一個患心臟病女童,每次回醫院總是跳跳紮,會撲向相熟醫生打招呼,但一次手術後她連續9個月督H,雙眼看不見,不能自行進食和走動,也不能說話溝通,女童媽媽每日以淚洗臉,「那媽媽同我講,她很崩潰」。經復康團隊為女童密集式訓練,近兩年後的今日,女童已可重返校園,「要幫病童的家人一齊行這條路,讓他們知道不只是他一個捱。」
嘆殘障人士仍受歧視 為人父母難受
訪問後,曹蘊怡駕車載記者到拍照地點,她肉緊地說必須多分享一個個案。她說近日有位出生後因腦癇症致腦部受創的病童,其媽媽跟曹說:「我接受到兒子一世有特別需要,但當兒子長大後,其他人望茈L的歧視目光,令兒子會很不開心,我接受不到。」曹蘊怡慨嘆香港社會對殘障人士仍帶有歧視目光,希望社會給殘障人士的父母及照顧者更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