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範店舖招牌 政府不應管得太寬
記者近年於多個城市出差,每每發現各地商店招牌採用統一材料規格和文案制式,便會生出錯覺,感覺從未行走出熟悉的京城。詢問之下,各城各店都稱是政府統一安排,雖然費用由政府來出,但工程還是會影響生意,店家也多有怨言。如今曾推出統一招牌的北京市,上周就《北京市商業街區店舖招牌設置規範(試行)》開始面向社會徵求意見,稱「同一街區店舖招牌不宜採取統一樣式」。在官媒鼓吹其政令積極之時,不妨呼籲官方再少一些管控。
約3年前,內地多個城市突然興起更換店舖招牌的行動。這些招牌款式統一、色彩統一、字體統一。由於有的黑底白字頗具殯葬風,有的又藍底白字頗似警察通報風,成為網民調侃對象。今年6月14日,西安市蓮湖區黑底白字招牌已全部更換。有店主感嘆,一個多月3次更換招牌,有的只用了一天。除西安外,上海市靜安區常德路也曾出現這種殯葬風格的招牌。
每間商舖各自特色 處處限制「一刀切」
每塊招牌都反映了商舖的經營特色,可是官方「一刀切」處理,其審批者肯定不懂得招牌對商舖的重要性,也不懂色彩搭配傳達出的不同心理暗示。如藍色使人平靜、紅色使人興奮、綠色使人愉悅。黑白配雖然是最為永恆和經典的搭配主題,給人感覺卻莊嚴肅穆;在傳統文化中,很難不令人與殯葬聯繫起來;若一家婚慶公司掛着黑白招牌,怕是店家連家底都要蝕光。
商業開放則興,管控則死,如何拿捏,應該是過去改革開放40年來內地當局所應積累起來的基本能力。但就近年而言,一些城市頻頻對戶外招牌清理和統一規劃,其勞民傷財不說,也必然形成灰色利益空間,難免引起官商勾結,從中漁利的猜想。
如今北京就此公開徵求意見,提出「同一街區店舖招牌不宜採取統一樣式」的非硬性方式,比起此前統一招牌的荒唐政策,算是有所進步。但也不妨更進一步,招牌設計和使用,只要沒有安全隱患,不屬僭建,舖名及字體沒有違反相關法規,就應鼓勵商舖採用有自身特色的招牌。明報記者 鄭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