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議題:數碼鴻溝貧富老少皆是因
【明報專訊】香港資訊自由流通,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普及,就硬件而言數碼鴻溝並不明顯,反而是如何使用,即「質」的差別更令人關注,包括速度、方法、模式、媒介及平台等。數碼鴻溝涉及年齡、社經地位、社會資源分配,亦與生活素質、貧富差距、社會公義和關懷弱勢社群等概念相關。再拉闊來看,全球化下國與國之間的數碼鴻溝,亦影響一國的綜合國力。
◆形成數碼鴻溝的因素
(1) 社會經濟
社會經濟發展程度愈高,大眾使用數碼產品的能力愈大,硬件上的數碼鴻溝愈窄,反之亦然;一地的經濟發展,亦影響政府投入於資訊科技基建和教育的支出,例如為學校和學生提供電子或數碼學習的硬件、課程跟上全球發展趨勢等。本港教育局於1998年已推出資訊科技教育策略,為學校提供必需的資訊科技設備和學與教數碼資源,以及連接互聯網。
此外,電訊市場開放自由競爭,有助降低連網費用,讓更多人能負擔上網費,資訊自由流通、新聞和言論自由等亦影響公民接觸資訊的多少和種類,有助收窄數碼鴻溝,網絡審查則反之。
(2) 科技發展
網絡服務覆蓋程度、網速等亦影響會否構成數碼鴻溝。網絡服務覆蓋程度較高的地區,數碼鴻溝相對較窄。英國調查機構OpenSignal 2018年2月發表全球4G網絡穩定率及網速調查報告,分析88個國家或地區使用4G上網的用家時間比例,當中4G穩定率最高為韓國,達97.49%,香港以90.34%排第4位,於排在榜末的為阿爾及利亞,只有40.94%。廉價智能手機普及使中國和印度網民激增,亦有助縮窄數碼差距。
(3) 教育程度及模式
教育程度影響職業和收入,教育程度愈高,有能力使用數碼資源的機會愈高,通常亦有較高的媒體資訊素養。教學及課業設計亦影響數碼差距。如疫情下不少學校改為遙距授課,改變授課模式後,學生的數碼差距更明顯。浸信會天虹小學校長馮耀章表示,聽說有基層學生因家中未能上網,要到便利店或到學校門口用手機連上Wi-Fi做功課或聽課。
(4) 資源分配
公共和商業服務電子化時,有否顧及如長者、低收入者、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肢體殘障者和語言不同的少數族裔等數碼科技能力較低者的需要,避免他們被邊緣化,影響會否形成數碼鴻溝。近年流行電子支付,2018年3月中國社科院等機構聯合公布《中老年互聯網生活研究報告》,報告稱只有17.4%受訪長者經常使用電子支付系統。內地不少商店只收電子支付,拒絕收取現金,不懂或沒能力使用電子支付的長者或變成弱勢族群。
(5) 社會結構
社經地位較低的家庭,較難購置最新型號、功能較佳或多樣的電子設備,接觸數碼產品和網絡的機會較少,亦影響資訊接收及學習效能;生於網絡時代的年輕人較熟悉網絡,使用時亦較長者易上手,長者在適應新科技環境時或無所適從,可能產生排斥心理,應用時面對困難。香港銀行公會於2019年7至9月調查417名40至65歲的中年人士及長者使用網上銀行的習慣,當中一半受訪者未曾使用網上銀行服務或每月使用少於4次。未使用網上銀行服務的受訪者,主要擔心網絡安全或個人資料外泄(75%)、擔心忘記密碼(45%)及認為操作複雜(40%)。
[通通識 第6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