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3.18
    星期三

書與人生:街道故事 拼湊歷史 社區書寫本土情

[2020.03.18] 發表
社區書寫計劃有舉辦社區創作班,鄧小樺與中學生逛街時會請他們發掘特別的題材。鄧小樺認為社區書寫最重要是先找到切入點;「這條街道有什麼觸動、吸引你?」每人進入街道的「入口」也不同,詮釋非常個人。找到切入點後,再消化與街道相關的資訊,最後便開始創作。
圖a
港島?皇后大道西
九龍?彌敦道
新界?屯門河
圖b
圖c
圖d

【明報專訊】香港文學館2月出版最新作品合集《我香港,我街道》,收錄54名本地不同年代作家的作品,書籍以港島、九龍、新界劃分內容,作家以虛構(小說)、紀實(散文)和隱喻(詩)手法書寫香港街道,一篇又一篇街道故事,拼湊出香港的歷史、集體記憶與日常生活。在他們筆下,香港有血有汗,風貌繁複。

社區書寫計劃累積成果

香港文學館理事兼總策展人鄧小樺(圖a)是《我香港,我街道》其中一名編者兼作者,她說《我》源自文學館歷時3年的「我街道,我知道,我書寫」社區書寫計劃,「2014年社會開始對香港本土有種新的關懷和熱情,而在大規模示威後,我們對街道的感覺也多了,所以構思這個計劃,用社區文學書寫以凝聚香港」。計劃其中一個特點,是將文學作品結合Google地圖,讀者瀏覽計劃網頁(writinghk.org)時可按地區、街名尋找感興趣的文章閱讀。

鄧小樺說,社區書寫計劃累積了很好的創作成果,將有經驗及「素人」作家的作品推得更遠。例如西西的文章將會入選中學教材、南豐紗廠正在考慮把計劃內荃灣區的作品改編成其他作品等,「若有不同社區、美術組織想以作品為改編元素,令作品有更多延伸,那便好了」。

本土文學 台灣推廣有迴響

文學館有鑑社區書寫計劃累積了不錯的作品,加上有感文藝小說在網絡上比較弱勢,希望找出合適的方法呈現作品,故萌生整理結集的念頭。出版過程急趕,2019年11月方落實與台灣出版社合作,《我》今年2月便面世。鄧小樺說《我》本可在港出版,「但我認為『我街道,我知道,我書寫』已是個本土網上計劃,故希望嘗試一下(到台灣)推廣香港文學,令香港文學有機會接觸更多讀者。而作者的反應也不錯,他們很開心作品能去得更遠……在香港有時做很多事情也沒什麼迴響,在台灣則很受肯定,總會有人看見。如顏純u先生在文章寫在莊士敦道天地圖書的經歷,在香港『書局』會被視為小眾,但台灣人很重視,他們很想知道更多」。她說香港並非沒文化,只是大家好像不知道,「現時香港人對自己土地的愛與關懷與日俱增,希望能藉此推動大家更用心認識香港文學也是瑰寶」。

鄧小樺表示,出版實體書後,果然最多人先看小說,《我》短短出版兩周便已再版,「合集很難賣,文學合集更難賣,還要是在台灣講香港的文學合集。遇上這個時機有很多人支持,也令我們很鼓舞」。

另類上街經驗豐富情感

《我》的成書過程不易,去年社會運動此起彼落,11月時鄧小樺在香港理工大學抗爭被捕,眼角又曾被催淚彈擊中受傷;今年2月出版之際又遇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肆虐。儘管如此,鄧小樺的編輯校對工作從未停止。她認為社會運動開始以來,催淚彈擲到哪區,哪區市民的凝聚力就變得更強。有別於過往只是上街消費、閒逛,市民在街道上的經驗也多了不同面向,「另類」經驗使人們對街道的情感變得複雜。

《我》由54名年齡20多歲至80多歲、風格各異的作家作品結集而成,包括現代主義者如崑南、平白自然如西西、傳統古雅文風如陳德錦等。鄧小樺指邀請不同年齡、風格的作家是精心安排,「社區書寫上了年紀的人有多點優勢,他們經歷的事較多,寫作題材會豐富一點,文章具體內容予人獨特感覺的可能也較高。但是我們認為年輕人也有年輕人的體會,可以輕重配合,令內容更豐富」。她又提到,為求真實呈現香港街道多元面貌,不同政見作家的作品也包含其中,「有作家被歸類為『藍絲』,也有作家直寫抗爭經驗」。書籍就像汪洋,有容乃大,只要文章寫得好,便有機會被挑選納入書內,用本土社區關懷打破政治立場。

「社區書寫」代表

《我》分為「港島」、「九龍」和「新界」3部分。「港島」文章以「街道」貫穿,如〈桃花依舊笑春風——莊士敦道生活點滴〉(顏純u)、〈石板街〉(蔡炎培)等;「九龍」用作者回憶、象徵性地標等串連,如〈馬頭圍道——我童年世界的全部〉(鄧小宇)、〈詩歌舞街的蘑菇〉(陳曦靜)等 ;「新界」則重詩意,文章韻律輕重相間。以下各區「代表」,他們年紀、寫作風格各異,但同樣擁有一顆珍愛香港的心。

崑南:憶念重整之探尋

1935年出生的崑南(圖b),在皇后大道西出生及成長,順理成章寫成〈思念縱橫 景物滄桑——憶重后大道西〉,「這篇東西可散文可小說,我刻意建構主角隱匿的方法表達對街道憶念重整之探尋」。散文提到某天他與一名同^茶客因皇后大道西搭起話來,更相約重遊舊地。文章記錄二人對皇后大道西的點滴記憶,如在上環大笪地舉行的升旗禮、光顧過幾次的理髮店、小時看粵劇大戲的高陞戲院等。可惜面目全非,茶友居住的地方早已改建,就如他在文末寫道,「也許在不久的將來,皇后大道,無論中、西、東,都可能消失,由人民或解放所替代。想及這些,我們不禁黯然,良久不能語」。

余婉蘭:不能和歷史切割

有段日子,余婉蘭(圖c)常往尖沙嘴彌敦道一帶看百年榕樹,旁邊總坐虒伔v的露宿者,或正在歇息的清潔工。後來該區成為港島以外的遊行示威聚點,彌敦道更是被堵塞的主幹道。她忘記何時看到一段新聞,提及九龍公園地下將挖空作地下購物城,動土斷根,連接西九高鐵模糊地帶。她直覺這條街道非要走進另一種變遷,並看見香港充滿茼U種慢死的意象。有了題材,余婉蘭便把彌敦道上各種情景、人和鳥、夢境和異象、地面和地底等串連。其小說〈月亮破裂〉有段就謂,「當天英女王匆匆經過幾十秒,彌敦道兩排的榕樹自此就從地面,跑到上一米高的花槽生長」。她認為書寫街道不可能和處身此地的歷史切割,為了寫彌敦道,她翻查歷史書,了解街道的前世今生,也藉以一窺此城的謎題。

周漢輝:看見被遺棄的一群

周漢輝(圖d)居於屯門,常經河傍街,一次在颱風下走過河傍街的經歷教他印象深刻,促使他以此作為題材。他一直喜歡寫詩,認為新詩的精煉與尖銳感覺特別吸引。寫作過程令他更留意屯門美沙酮診所一帶的隱君子生態,他在新詩〈幸福與詛咒——致屯門河傍街〉寫道「海洛英與美沙酮同在附近/他不管黑暗昂貴光明價廉」,這群「鄰居」被時間與社會遺棄,默默在繁囂的屯門新墟市面邊陲與市井庶民共存。他希望海外如台灣讀者也能藉《我》一書接觸璀璨的香港,「香港文學的多變跟城市相映成輝,在書中可見香港生活的眾生相,有急有緩,有美好有厭惡」。

文:吳穎敏

圖:資料圖片、受訪者提供

[語文同樂 第432期]

更多教育
神回覆:放鬆緊張心情
【明報專訊】香港過去幾個月的社會氣氛緊張,加上新冠病毒疫症肆虐,不少人出現焦慮徵狀。你也曾感到緊張、覺得喘不過氣來嗎?不要緊,古今人物也面對... 詳情
視聽之娛:當剩下一種音樂
【明報專訊】無論是種族、文化、宗教還是社會群體,「多元」都是人們高舉的價值。假如世界只剩下單一事物,會變成如何?動畫《魔髮精靈:唱遊大世界》... 詳情
文字定格:攝獵野味
【明報專訊】踏足非洲大地,選了南非。前往之先經已無限想像——草原上疾衝的獵豹,慵懶在樹叢中的雄獅,列陣捕殺角馬的雌獅,兩三頭長頸鹿跟一群斑馬... 詳情
文字食堂:沙嗲牛肉
【明報專訊】年輕時,到茶餐廳吃常餐,我總愛點沙嗲牛肉,味濃而且肉多,配上即食麵,組成熱量「爆表」的魔鬼配搭,有時喝上幾口湯,含笑享受齒頰之間... 詳情
文字青春痘:山系篇
【明報專訊】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早前建議市民去行山,解悶兼保持身體健康,建議一出,每逢周末山上便人潮如鯽。不如找出...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9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