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四成青少年休息後感內疚 歇息當懶惰 團體指競爭文化扭曲
【明報專訊】青少年精神健康近年備受關注,突破機構昨日發布一項調查,約44%受訪青少年為應付學業或工作而身心俱疲,同時約43%未完成工作不敢休息或玩,部分人休息後會內疚,處於怯於或抗拒休息的「逆休息」狀態。突破稱,結果反映青少年視休息為次要,在追求效率的香港社會,休息會被標籤成懶惰、弱者的表現,反成壓力來源,認為需改變扭曲的價值觀。
突破去年10月至12月展開「逆休息文化與青少年倦怠」研究,以街頭問卷方式訪問10至29歲的人,成功收回1221份問卷,平均年齡18.5歲,當中53.4%為中小學生。
棄午餐善用分秒溫習 不敢看完劇集
研究發現,受訪青少年平均日睡6.6小時,44%受訪者因應付學業或工作使身心俱疲。雖然有逾四成受訪者表示頗多或經常休閒玩樂,惟同時有不少受訪者處於怯於或抗拒休息的「逆休息」狀態,其中約55.4%受訪者認為「雖然很累,但驚休息會追不上學業或工作進度」、約43.1%表示未完成工作不敢休息或玩,亦有約39.5%休息後感內疚或後悔。
應屆文憑試考生譚同學說,任職中學教師的父母茼o「盡力」,成為她壓力一種,備戰文憑試期間,她每朝吃一個豐富早餐後,便由上午8時溫習至下午3時,其間不吃午餐,她解釋「目標是吃得夠飽 ,可以撐茩G,長期不需要再進食」,務求運用每分每秒溫習,之後才有約半小時休息。她說吃晚飯後也不敢看完整套劇集,原因是不覺得自己應該有娛樂時間,「若我看多15分鐘,等於沒了15分鐘溫習或做舊試題,MC選擇題15分鐘可以做到好多條」。她說平均每日溫習約12小時,若每日未能完成已規劃的工作,也會容易發脾氣和哭。
突破:重視子女不應與成績掛u
突破機構研究幹事林俊杰稱,青少年認為在有條件下才能休息,這種「逆休息」想法或源於社會功能主義和競爭文化,令青少年覺得「社會是汰弱留強,相信社會要見到有果效,或以學業成績論成功」,導致他們不時質疑自己應否休息。突破機構高級心理輔導員廖暉清建議,父母對子女的重視不應與成績或成就掛u,「如果在家中,青少年不用說要做到些什麼,或考到第一名,或什麼成就,(父母)依然是這樣疼愛和重視他們,青少年真的不用(逼自己不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