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12.22
    星期六

公私七三比 公營房缺口增至6.7萬 總供應目標減1萬 議員批「皇帝新衣」

[2018.12.22] 發表
房委會昨首日派發綠置居項目麗翠苑申請表,不少市民到觀塘的售樓處了解。當中400多呎單位的模型最受市民歡迎,紛紛拿起手機拍下模型,準備回家與家人商量研究。(楊柏賢攝)
今年《長遠房屋策略》報告首次調整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由過去6:4加大公屋比例至7:3。惟有議員憂慮,土地短缺的情况下,所有人都知公營房屋建屋量無法追上供應目標,令長策報告淪為「皇帝的新衣」。圖為綠置居麗翠苑。(馮凱鍵攝)

【明報專訊】今年《長遠房屋策略》報告昨出爐,單位供應目標自2015年來進一步調低至45萬個,政府調整公營房屋比例以增加公屋量,由原來公私營房屋6:4,調整至7:3,未來十年的公營房屋單位供應目標調升至31.5萬個,但按現時的建屋量仍缺6.7萬個單位才達標。建制泛民皆支持七三比的決定,惟有立法會議員憂慮,長策報告淪為「皇帝的新衣」,即使調高目標,公營房屋的缺口卻無法追上。

長策報告亦顯示,現時居住環境欠佳的住戶有逾11.66萬戶,當中有8.44萬為劏房戶,數字較去年再多1000戶。運輸及房屋局長陳帆表示,運房局已成立過渡性房屋專責小組,盼能增加過渡性房屋的供應,紓緩居於惡劣環境的住戶的生活環境,正審議十多個項目。

長策於2014年所訂立的未來十年總房屋供應目標為48萬伙,後來於2015年調低至46萬伙後一直保持不變。相隔3年,今年長策報告再調低目標至45萬伙。

稱對象相同 綠置居當公屋計

今年長策報告亦首次加大公營房屋的供應比例,令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由過去的6:4調整至7:3。公營房屋比例增加,其供應目標由28萬伙,增加至31.5萬伙,當中包括7.46萬伙公屋或綠置居單位,及2.63萬伙居屋單位。報告又指,考慮到公屋與綠置居的對象相同,有可互換性,故把綠置居項目與公屋放於同一項中。

陳帆:盼棕地與明日大嶼供應土地

公營房屋供應目標雖增加3.5萬個,惟未來十年預計的公營房屋興建量約24.8萬伙,僅比去年預計興建量多1萬伙,目標與建屋之間的缺口由4.3萬個,拉大至6.7萬個。陳帆期望,在棕地發展、明日大嶼等土地供應計劃可加快建屋步伐,讓房屋供應提前到位,亦會考慮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日後的建議,覓得更多土地建屋。

政府今年亦將9幅位於啟德及安達臣道石礦場的土地改撥為公營房屋用途。長策報告指出,除一幅位於啟德的用地批予房協重建真善美村外,其餘8幅用地會平均分予房委會及房協,發展資助出售房屋,並非興建公屋。陳帆指,分析過該9幅用地的交通及社區設施等安排,認為以出售形式發展會更適合。

公屋聯會:應力求5年達七三比

房委會委員、民主黨尹兆堅憂慮,在土地供應不足的情况下,調高公營房屋的供應目標,會令長策淪為「皇帝的新衣」,所有人都知道無可能達標。另一委員、民建聯柯創盛認為,政府要加快步伐,研究土供組提出的建議並落實,以實現長策內的目標。

公屋聯會表示,即使政府未能達總供應目標,也要力求未來五年能做到公私營供應7:3,否則長策報告的建議只會淪為空話。全港關注劏房平台反對綠置居作公屋類別計算,認為綠置居為「資助出售房屋」,可在日後出售炒賣,會蠶食出租公屋,使房屋商品化。

更多港聞
稱逾半撐填東大嶼 經民聯倡發債券爭支持
【明報專訊】《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填海計劃,經民聯近期委託「香港民意調查中心」以電話隨機訪問885名市民,民調顯示52.8%受訪者非常... 詳情
【明報專訊】律政司決定不就UGL案檢控前特首梁振英前,未尋求獨立法律意見,引起爭議。大律師公會昨日發表聲明,稱律政司做法「有違往常一貫的慣例... 詳情
搭屋煮飯好爸爸因工亡  家屬索賠路茫茫
【明報專訊】54歲的冷氣技工張偉東是5個子女的父親,一家七口住在大埔一個由雞寮改建的鐵皮屋,此屋更是這名巧手好爸爸3年前一手一腳搭建,在門前... 詳情
【明報專訊】好爸爸張偉東在修理冷氣機時失足墮下死亡,根據《僱員補償條例》,若受僱工作期間因工遇意外死亡,40至56歲僱員的親屬可獲僱員60個... 詳情
【明報專訊】曾被控襲擊女友和涉嫌隱瞞離婚霸已婚宿舍的高級督察,停職停薪期間駕的士維持生計,稱因干犯交通罪行遭警方引《警察條例》,於今年9月下...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6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