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室變展館 10個月育700蟲 中學生養螢火蟲野外放生
【明報專訊】夜幕低垂,走入鄉郊,草叢之間,或見「螢光」。可惜的是,「螢光」如今買少見少,「水污染、光害……香港的螢火蟲很可憐」,螢火蟲保育基金會會長麥肇峰慨嘆。為傳承保育精神,麥肇峰伙母校香港神託會培敦中學(下稱「培敦」),在校內設「螢火蟲生態教育廳」及培育設施,現由學生協助人工培育約700隻「邊褐端黑螢」幼蟲,最終會帶到野外放生。
除展廳外,這兒亦是「生命教育教室」,學生需培育螢火蟲10個月,有人親睹螢火蟲死去而反思生命,有人則對昆蟲改觀,由「可怕」變「可愛」。培敦一班「培螢先鋒」由20名中二至中五生組成,今年9月起開始照顧螢火蟲,包辦換容器及餵食等。中三級的謝懷宇說,以往自己性急暴躁,但當培育員後慢慢練出耐性,每次移送幼蟲到新容器,「要用毛筆讓牠爬上去、慢慢的」,記者說他的口琣p「慈父」,他尷尬笑笑,但眼前這人兒,似乎因此「長大了」。
存活率僅半 學生反思生命
螢火蟲生命周期只約一年,而人工培育的存活率只得一半,懷宇說有時放學回家,會問上帝「為何這麼快奪去一條命?」這道人生哲學題恐怕難有答案,但懷宇說他學懂珍惜眼前人,「食完飯會同父母聊天,不像以往只顧打機」。
中三級的胡依晴說原本害怕昆蟲,但自照料螢火蟲後便感到牠們「很可愛」,有時更會放到手上,其他人或覺這舉動令人「毛管戙」,她反問「牠們不會傷害人,有什麼可怕?」
螢火蟲保育基金會長伙母校設館
這一切的幕後功臣,麥肇峰是其中之一。他原是「文科底」,中學讀「雙史」,曾想過做歷史學家,但大學選了心理學,畢業後一次到日本旅遊,參觀當地螢火蟲館,從此愛上螢火蟲,再投身保育。由歷史到保育,看似轉折,但他說「讀歷史會分析前因後果,而保育道理也一樣,人為任意發展是因,環境破壞是果」。
20萬元改建 展廳3月供預約參觀
展廳的緣起也與他歷史科恩師、倪偉玲副校長有關,他畢業後仍保持與倪偉玲交流,學校也深受麥肇峰的熱心感動,雙方一拍即合,今年初找了前身是木工房的課室,改建為螢火蟲展廳。倪說,該校一直重視生命教育,但種花草未免死板,而照料螢火蟲更可學到科學等知識,基金及校方投放近20多萬元建展館,是盼肩負「保育」這社會責任,讓「螢光」傳承。
「螢火蟲生態教育廳」昨開幕,將陸續開放公眾參觀,除螢火蟲展板等介紹,將設有螢火蟲體驗室,預計明年3月供個人或團體預約參觀,詳情可到基金會網頁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