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師廣益﹕簡單做IES(二) 指出內容與題目關係
【明報專訊】前文討論了同學如何簡化通識獨立專題探究(IES)設題及完成A部分的方法,接下來將討論其他部分。
文:港島民生書院通識科教師劉永皓
◆B部分:暫時跳過概念知識
同學須於B部分交代與研究題目相關的概念、知識、事實或數據,亦要指出以上內容與題目的關係,再交代研究方法。不少同學經常忽略第二點,切記引用每項概念、知識、事實及數據後,須簡單交代該內容與研究題目有何關係及如何應用至C、D部分的研究之上。
現時有學校教師會安排學生不順次序完成IES,如先跳過B部分,待做完C、D部分後才回頭做,筆者亦同意這做法。始終同學尚未開始研究,未全面蒐集資料,難以準確估計將來的研究會用到什麼概念和知識。若順次序來做,做到C、D部分時才發現B部分的概念知識根本用不荂A到時重新修改亦費時失事,倒不如先完成C、D部分,歸納整個研究的內容重點後,才做回B部分,這更能確保內容前後連貫一致。
近年考評局已放寬一、二手資料的限制,接受同學單靠二手資料完成IES。觀乎考評局的IES範例,甚至有考生單靠二手資料完成報告而取得極佳分數。
單靠二手資料也能取高分
若同學以問卷、訪問、實地考察等形式蒐集一手資料,過程甚為繁複,例如要預先設計有效的問卷、擬訂訪問問題及觀察項目表、預約受訪者和考察場地等。蒐集一手資料的過程容易因出錯而遭扣分,例如問卷調查的受訪對象不足和欠代表性、專訪內容不夠深入、實地考察成效片面等。既是如此,筆者建議同學以蒐集二手資料為主,即蒐集前人已完成的研究報告和學術論文等。除非真的找不到二手資料,或是基於題目的特殊需要,才慎重考慮蒐集一手資料。
◆C、D部分的分工
IES A、B部分的功能,是探究的事前規劃和準備。完成A、B部分後,同學們應真正開始研究。
C部分要求
在探究過程中,你如何應用相關概念和知識/事實/數據,解釋、分析或詮釋下列相關項目?例如:
.引發這議題的因素
.這議題帶來的影響/就議題所作建議
.在這議題上大多數人的觀點/異議/分歧/矛盾或不同角度的看法
資料來源:考評局文件
D部分要求
怎樣透過多角度回應探究問題,從而提出證據以支持論點?
.透過運用相關概念及知識/事實/數據,得出什麼主要論點及論證以回應探究問題?
.在這議題探究中,你持什麼觀點/立場/有什麼決定/選擇/價值判斷/評價?
以上字眼或有含糊或相似之處,例如C部分要「解釋、分析或詮釋」議題,D部分則要「回應」探究問題等,不少教師或同學均對C、D部分的內容和分工感到困惑。就此,筆者建議如此分工:C部分以蒐集資料為主,像教師考試出題一般,先找一些與議題相關的有用資料回來;D部分則以分析資料和表達個人立場為主,就像同學平時作答資料回應題一樣,分析C部分的資料,回答研究題目。
◆C部分:按焦點問題蒐集資料
同學開始C部分時,可以利用A部分定下的焦點問題,作為蒐集資料的研究框架。同學已經定下大約3至4條焦點問題,然後可根據每條焦點問題的不同角度(例如正面和負面、支持和反對、有效和無效)等,蒐集相關資料。
以探究題「香港政府應否制訂全民退休保障?」為例,若定立以下3條焦點問題,可按不同角度建立蒐集資料的框架:(見表)
這種做法可以確保IES的A、B和C、D部分前後貫通,亦能表達同學具多角度思考能力。接下來,同學可以按照框架蒐集資料,資料最好是學術論文、研究報告等較具權威的資料,同學亦可善用Google學術搜尋、慧科新聞等搜尋工具。每個角度,建議蒐集不少於3篇資料,以確保有足夠證據支持論點。
[通通識 第5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