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高中課程將通識科由以往高考的高級補充程度(AS-level)科目轉為高中必修科,不少教師轉教通識。資深通識科教師林sir(化名)原本教理科,他形容最初轉教通識儼如「摸石頭過河」,自行理順和詮釋課程,當局投放數億元作通識教師培訓,「如果像早前報道(修改課程及考核)所言,是對教育系統一大浪費」。他認為現今資訊氾濫,通識科更重要,「信息不斷湧過來,『內容農場』大行其道,真假時事信息如何分辨?」 只分及格否 難精益求精 林sir亦認為,學生學習通識後能提高社會意識,「起碼知發生什麼事,識得分析事件、不脫節」。他指中四生剛學通識時,對時事一竅不通,他以學生對立法會認知作例子,「鄭松泰是誰都不知道,只知蔣麗芸,但不懂李慧k、麥美娟;政黨立場掉亂,以為工聯會和工黨、自由黨和公民黨是同一政黨,講完先知『鵅A原來是不同的嗎?』」他指學生學通識後有明顯轉變,「較有常識,知道近期大事,說諷刺時弊的話,起碼識笑」。文憑試通識科及格率約九成,林sir說﹕「不寫字才會1級,若改為只有及格不及格,如何能培養有推論能力、精益求精的人?」他亦說,通識並非「社會冷感」的妙藥,就算有通識科,「港豬」仍多的是。 準教師:難推學生上街 在浸會大學念通識教育的Jason認為,通識科對青年參政的「推波助瀾」作用不大,「少少可能有」,但指非根本原因,而要推動學生上街抗爭,並非靠上堂學就可以做到,還要有社會輿論和氣氛,「如黃之鋒那些(推動者),學生有看新聞便會知,有手機可以上網睇到,講真多少人留心上堂?」作為準教師,Jason說不擔心通識科改動或存廢,「不擔心飯碗,教得通識的人本身都會教其他科,很有彈性」。他說,通識科有助讓學生思考事情的核心,若要改為選修科,就要慎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