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清寺重現江蘇 揭日遣唐使秘辛
被視作世界東方遊記三大名著之一的唐代日本高僧圓仁著作《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具體記述的唐代國清寺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日前在江蘇南通如東縣揭秘。該考古項目負責人、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賀雲翱向內地考古專家們展示了他們在發掘過程中發現的重要的古代建築遺存和文物。賀雲翱表示,本次發掘證實了許多「隱藏」歷史,例如掘港自隋代開「掘溝」,唐設「掘港亭」、天台高僧行滿建國清寺、遣唐使團從國清寺登船沿「掘溝」到達揚州……出土的文物詳細串聯起這一個個過程,佐證了「丟失」的歷史。
如東縣位於江蘇省東南部,東面和北面瀕臨南黃海。唐代國清寺遺址現地處如東縣城,相傳為唐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寧波天台山高僧行滿所建,後歷經宋、元,毀於明代。乾隆四十年重建國清寺,於1968年被全部拆除後,原址建造了民居與政府辦公樓。2017年底,南京大學組織考古人員對國清寺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過程中出土了重要的古代建築遺存,發現唐宋時期的國清寺三座大殿殿基等各類遺跡10多處,出土文物標本近千件。
見證舊時中日友好關係
據主持本次考古的賀雲翱教授介紹,國清寺遺址東西寬約60餘米,南北長約80餘米,厚約30厘米。考古共清理出文化遺跡17處,有3處唐宋時期國清寺大殿建築基址,三座大殿分布在同一條南北軸線上賀雲翱介紹,國清寺遺址考古發現的最下層的三大殿建築台基遺跡及唐代石雕蓮花紋座,及宋代瓷器「國清」、「方丈」「庫司」墨書款等,這些證明這堨翱O始建於1200年前唐代晚期元和年間的如東國清寺遺存,是當時中日之間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建立友好關係的重要歷史見證,為聯繫日本、東海及中國掘港、掘溝運河、古運鹽河和大運河、揚州乃至都城長安等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線路的重要節點。
「來時求半偈,去罷悟真空。」在唐代,日本曾向中國派出遣唐使19次,其中出行成功的有13次。賀雲翱說,日本遣唐使活動是古代中日文化交往及東亞區域文明發展史中的重大事件,對日本文化發展有茩痔R性的意義。在日本19次遣唐使歷史中,第十九次遣唐使從中國濱海地區的「掘港」一帶登陸,並得到海陵(今泰州)鎮官員的歡迎和接待。
遣唐使曾居國清寺15天
日本仁明天皇於承和元年(834年),在時隔30年後,決定向中國委派遣唐使,即第19次遣唐使,也是最後一次。這次在日本遣唐使歷史上十分不同尋常,使團規模達到651人,在日本遣唐使歷史上空前絕後。
圓仁在國清寺生活了15天之後,從國清寺乘船經過掘溝運河到揚州。賀雲翱介紹道,此次考古發現與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的記錄相互印證,揭示了許多隱藏的重要歷史,如掘港起自隋代開「掘溝」運河,唐設「掘港亭」、天台高僧行滿建「國清寺」、唐立「掘港鎮」、日本遣唐使船上的新羅譯使金申南提到的「揚州掘港」、日本遣唐使到達掘港國清寺休整待發並接受中國地方官員禮儀性歡迎及遣唐使團從國清寺登船沿「掘溝」運河經如皋、海陵(今泰州)到達揚州等等,都能令人感知到唐宋國清寺遺址對有關如東掘港一系列早期歷史的重新發現和實證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