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省缺乏家庭醫生,而懂華語的家庭醫生更是僧多粥少,免預約診所(walk-in clinic)成為這些病人的另一選擇。有市民表示,過去5年都要到免預約診所求診,常常大排長龍,更要「擔凳仔」在門外輪候,笑言好像香港公立醫院「輪街症」的苦況。另外也有市民表示長達15年沒有家庭醫生,生病時只靠服食成藥。
列治文居民林先生表示,雖然近年已找到家庭醫生,但之前的5年時間都要到列市一間由多位華裔醫生合營的免預約診所求醫。由於每次都會大排長龍,所以必定會預早時間到門外排隊,很多時候一等便要等上一小時。
林先生說,由於診所不會馬上為病人登記,所以等候時絕對不能離隊,否則功虧一簣。他說,每次看病都會自備摺凳坐着排隊。林先生稱,輪候的病人通常多達10多人,笑言情況就像早年香港公立醫院「輪街症」的場面。
林先生說他於兩年前找到現時的家庭醫生,但開業一年左右已表示不再接受新症,診所內更張貼告示,呼籲病人善用15分鐘的診症時間,可見家庭醫生相當不足。
劉先生一家五口剛從中國移民溫哥華,一直都找不到家庭醫生,直至太太懷孕要看婦科時,才懇求婦科醫生同時擔任他們的家庭醫生,但由於名額有限,一家五口被分配到同一診所的多位駐診醫生,病歷都是分開的,認為嚴格上不能稱為「家庭醫生」。
已移居列治文超過20年的黃先生亦表示,之前的家庭醫生退休後,有長達15年的時間都找不到新醫生代替,所以病情不重的話都不會看醫生,只會服食成藥,亦沒有做身體檢查,若情況嚴重便直接到醫院急症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