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對於如何評價1968年「五月風暴」一直有分歧,但就算批評者也承認該場運動是法國現代史的重要事件。支持者認為運動令法國新世代自戰後壓抑解放出來、改變法國社會勞資關係、推動女權等。
不過保守派質疑運動只是破壞傳統價值,標誌着家庭、學校、國家這些傳統組織的崩潰;雖然當時學生打起反戰及反資本主義大旗,最終贏家卻是美式消費主義及個人主義。
新舊交替 1968震動全球
雖然法國工會及學生近日不時喚起1968年精神,盼國人重拾當年的反抗精神,但BBC分析認為,1968年學運雖然目標不明確,但破舊立新是一大目標,也反映求變心切的世界潮流;現今的法國示威者卻被指抗拒變革,例如,學生所捍衛的大學制度已是百孔千瘡,「今天的學生並非求變,而是希望不變」。不過,示威者則認為他們只是捍衛社會應有的價值。
「五月風暴」出現之時,世界正處於新舊之間,歐美戰後嬰兒潮一代面對二戰後的秩序心生不滿,觸發連串事件。除了法國,世界各地1968年亦出現不少社運或抗議,例如日本東京及意大利當年都出現學運潮。美國1968年更是動盪一年,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及參議員羅拔甘迺迪相繼遇刺,學生引領的反越戰浪潮亦趨激烈。就算在共產主義陣營,捷克也在1968年推動「布拉格之春」改革,但最終被蘇聯打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