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媒介資訊無處不在,隨時隨地打開手機便能接觸,資訊傳播突破時間和空間界限。大量資訊數據在看不見、觸不到的時空出現、傳播及消失。每天陪伴在小火子身邊,提供豐富娛樂、資訊及社交的媒介,偷偷在小火子背後動了什麼手腳呢?
●火星生字
數碼足印 Digital Footprint
各位地球人,你們統計過自己上載過多少照片、影片到社交媒體嗎?善忘的地球人記不起也不為奇,畢竟數量之多實在難以統計。不過肯定的是,打從你學會使用互聯網那一刻,已不知不覺留下了大量數碼足印(Digital Footprint)。
數碼足印即用家在互聯網的活動紀錄,可以是用家主動發放的資訊,亦可能是在使用互聯網時無意中留下,例如網頁瀏覽紀錄、線上交易或位置資訊,不少網頁和手機應用程式無時無刻都在蒐集數據。你試過瀏覽某品牌的網頁後,隨即在其他網頁看到有關商品的廣告嗎?你的數碼足印給予廣告商追蹤你的機會,除網上活動,他們亦追蹤你們的位置、偏好甚至所思所想。
Google年前推出Google Trip,透過用戶訂購機票、車票及住宿收到的確認電郵,推斷用戶未來的行程並提供目的地資訊。聽起來很方便,數碼足印還包括你給某facebook專頁的讚好、給某個帖文的「嬲嬲」、給影片留言、每次簽到……可能你覺得事無不可對人言,留下數碼足印亦無傷大雅。小火子也行得正企得正,不過想到數碼足印已積累多年,未來只會留下更多足印,而這些資訊會被誰運用、怎樣被運用,很多時都不清楚。小火子仍奉勸各位地球人,注意網絡安全,留意定期清理在互聯網留下的足印!
◆網上分享貼士
‧主動了解瀏覽器、網站、手機應用程式等的私隱條款,確保現有的私隱設定符合個人需要,免令資料曝光或被人取用
‧個人對網上分享內容控制有限,分享前應仔細考慮其影響,如避免分享裸照、醉酒照等不合宜的照片,也不宜明確透露個人位置
‧可考慮以不同的網上身分處理不同需要,如分開工作∕公事用或私人用的社交網站帳戶等,分隔不同部分的數碼足印
‧善用工具加強保安,如運用Google Alert監察個人名字、就讀學校等資料有否被人在網上分享或搜尋,以便快速應對
‧分享家人照片或相關內容前應取得他們同意,也應讓他們選擇是否移除分享內容
資料來源:明報資料室
●瞬間看地球
雲端真的在雲上?
隨着科技進步,地球人的遺憾彷彿少了,因為有了雲端(Cloud)。即使地球人遺失手機,只要在「雲」備份,隨時可復原,猶如天賜禮物。難道雲端真是在雲上嗎?
簡單來說,雲端是將個人電腦中儲存及運算功能,透過網絡放進超級電腦(能執行一般個人電腦無法處理的大資料量與高速運算的電腦,規格與效能比個人電腦強大許多)。與電腦相比,超級電腦的運算能力超強,一個字:快。所謂「雲」即網絡(Internet),「端」則是客戶端(Client)。以「雲」(Cloud)字作學術用途最早由南加州大學教授Ramnath K. Chellappa提出,用來比喻電腦網路架構,皆因在電腦流程圖中,網際網路通常以雲狀圖案表示。
「雲」有基本三層結構,最底層是基礎設施如光纖、伺服器,中間是平台系統如Google、蘋果及亞馬遜,最頂端則是應用程式,如facebook、YouTube。
不過,一兩台電腦充其量只是「水蒸氣」,要連結很多部超級電腦,「雲端」才能形成。情况猶如100年前,每間工廠都會自備發電機供電,但自從發電廠出現後,大家都改用電廠供電,不再自行發電。雲端猶如發電廠,以facebook為例,用戶電腦並不儲存資料,而是透過網絡將資料從遠端電腦傳送到用戶前,好處是不用下載,電腦不用很強,只要登入帳號,隨時隨地能看到信息,因為資料已經在雲端。
中外雲端供應商 在港設數據中心
亞馬遜Amazon Web Services、微軟Azure及Google雲端平台為現時全球三大雲端平台。為擴張市場,雲端服務供應商會在世界各地設立數據中心,為當區企業用戶提供服務。微軟幾年前已在港設立兩間數據中心,而亞馬遜及Google亦會於2018年內啟用香港的數據中心,還有其他已經或準備在港籌建的數據中心,足見市場提供的雲端服務將會增多。
.近年於香港啟用或動工的數據中心(見圖)
●火星百科
沉默的螺旋 Spiral of Silence
「講不出聲,講不出聲。」身為「數碼原住民」,小火子每天花不少時間瀏覽網上帖文。雖然念頭多多,偶爾覺得不吐不快,但小火子總認為自己的想法跟一眾網民的意見格格不入,往往在按下「發布」前,停一停、想一想,還是把帖文的隱私權設定為「只有自己」看到,不公開發表,安心做只讀不回的「花生友」。
事實上,小火子可能並不孤單。
當我們認為觀點跟大多數人相符,我們較樂於表達。相反地,如我們相信自己屬少數派,因為害怕被孤立或受攻擊,我們傾向保持沉默。新聞媒體往往會將「大眾想法」化為輿論,主導公共討論。久而久之,「小眾聲音」漸漸被隱沒及下沉,形成「沉默的螺旋」(Spiral of Silence)。事實上,媒體所呈現的「大眾想法」不一定佔大多數,而「小眾聲音」也不一定是少數派。另外,to speak out or not,除了懼怕被孤立的心理機制外,還有其他可能因素。譬如地球人並非事事關心,時時刻刻都有意見,更多時候是漠不關心;不過,在地球人當中,亦有不懼怕被孤立的分子,試圖奏出跟主旋律不同的聲音。
回音廊 Echo Chamber
地球人只愛「圍爐取暖」?天寒地凍,「圍爐取暖」除是保溫方式,也是地球人形容社交媒體的關鍵詞。早於互聯網開始普及、facebook和Twitter仍未面世的年代,有學者已經預示這種強調互動的傳播科技,未必能建構跨越時空和地域的「地球村」。相反,互聯網令我們更易接觸和選擇想法、喜惡、價值觀相近的人和事,形成一組組分隔的「回音廊」(Echo Chamber)。在社交平台橫行的新時代,媒體用家似乎更容易篩選所好,互相分享內容,變得更同聲同氣、「同撈同煲」。
退一步思考,我們使用社交媒體時,又是否完完全全「自己資訊自己揀」呢?雖然社交平台令發布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但每一個人所瀏覽的社交媒體世界,更多時取決於屬「商業機密」的演算法(Algorithm)。像有些政府,着力監察互聯網生態,試圖透過各種網絡技術,掌控資訊流通。
當「回音廊」變成生活常態,如何認真選擇媒體內容,管理自己的頻道目錄,會是地球人重要的一課呢!
文:火星媒體 Mars Media Academy
圖:資料圖片
[通通識 第5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