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啟章:香港本土文學不應貼標籤
今明在卑大列治文開文學講座
【明報專訊】香港著名作家董啟章首次到溫哥華舉辦文學講座,分享他的寫作歷程,如何把香港歷史背景和小說創作融合,啟發本土自覺性。董啟章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本土」一詞被外界套上狹窄的標籤,誤以為一定與政治有關,他說本土文學其實是以香港背景及歷史為創作題材,添加作品的獨特性。
董啟章今明兩日將分別在卑詩大學(UBC)和列治文公共圖書館舉行文學講座,主辦機構包括卑大、卑大「共研香江計劃」、溫哥華香港協進會、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及列治文公共圖書館,是董啟章首度在溫哥華舉辦的文學活動。
董啟章的作品中經常會看到香港味道,他喜歡把香港背景及歷史融入小說故事中,他筆下的「V城系列」包括《夢華錄》、《地圖集》等,故事場景都是香港的街道、歷史與文化,突顯文學的本土性。被問到本土作家的頭銜會否為其在香港帶來不便,董啟章指「本土」一詞被外界套上狹窄的標籤,成為了敏感詞,指其實香港本土作家早於60、70年代已經出現,把老香港情懷加入創作當中,當時還未有近年的「本土」思潮,因此作為本土作家的他亦毋須迴避,更何況在香港土生土長的他,港人身分與生俱來,寫作時很自然地就會把香港事物帶到作品當中,甚至以此為主題。
「香港有文學嗎?」是其中一個講座的討論題目,董啟章強調香港有文學,雖然屬於小眾但卻十分活躍,香港的文學愛好者中有不少是年輕人,他們喜歡閱讀互相交流。但董啟章坦言香港文學的可見度及傳播度不高,難以將作品推向大眾,能夠接觸到的讀者人數實在很少。他希望香港文學能得到香港政府的支持,但不能帶有主導性,以免影響創作自主。
在生活節奏快的香港,資訊泛濫的年代,大眾追求即食文化,能坐下來閱讀的人少之又少,令香港被冠以「文化沙漠」的名字。董啟章說這個問題的確存在,指不僅是香港,世界各地都被資訊平台的普及所影響,看書的人愈來愈少。但另一方面,他說資訊科技亦可幫助推廣文學,指以前舉辦文學活動時因為宣傳力度有限,參加者不多。自從透過社交媒體宣傳後,參加者明顯增加,主辦方更可做網上直播,讓更多人參與。
董啟章首場講座的主題為「從歷史到小說」(From History to Fiction),今晚7時於卑大舉行,將以學術角度分享其作品《地圖集》的創作過程。第二場講座的主題則為「香港文學——為何?如何?」,明晚7時半於列治文公共圖書館舉行,介紹香港文學現狀並分享個人和寫作經歷。活動詳情可瀏覽網站hksi.ubc.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