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港人口老化加劇,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2006至2016年間65歲或以上長者增加31萬人。建築署表示,去年10月展開顧問研究,冀在其負責的政府建築項目引入以安全、便利和舒適為本的長者友善設計,並制訂相關設計指引。參與顧問研究的巴馬丹拿集團董事麥詠倫接受本報專訪稱,加強長者友善設計時可留意四個範疇,包括如何令長者開心,鼓勵他們「出街」。 明報記者 岑詠欣 建築署回覆稱,根據既定的招標程序委聘巴馬丹拿建築及工程師公司為顧問,研究料今年內完成,審視研究結果後,再就設計應用和制訂建築設計指引等方面,決定下一階段工作。麥詠倫透露,已實地探訪多個香港案例,包括新舊的老人院舍、表演場地、公共屋h、港鐵站、運動場所等,亦參考海外案例,探討如何加強本港公共設施的長者友善元素,協助仍有一定活動能力的長者生活。 安老院採十字型 方便認路 麥認為,建築物加強長者友善設計時可留意四個範疇﹕設計安全、體能支援設施、了解長者的認知需要,以及令他們開心。 國家主席習近平夫人彭麗媛去年中訪港,曾探訪位於黃竹坑的東華三院賽馬會松朗安老綜合中心。該院舍在2011年重建,2016年6月重開。麥詠倫說,該院舍由其集團設計,亦是研究案例之一,她透露當年重建時長者不捨得入口處的大榕樹,千叮萬囑勿將之砍掉,「目前榕樹成為花園一部分,面向樹的宿舍加建了露台,長者走出露台,與榕樹更親近」。她又說,院舍採十字型設計,服務設施在中央,四邊翼是宿位,路向容易辨認,「長者走出房間,轉左的走廊盡頭有座椅供休息,轉右是吃飯、護士站等服務設施」。 顧問﹕設計可鼓勵長者多出街 麥詠倫認為,建築設計可鼓勵長者「出街」,令其心境開朗,她曾到訪牛頭角上h和下h,h內室外空間的^設有棋盤,又有模仿茶餐廳的座椅,讓長者懷舊,有助鼓勵外出。然而,她到訪的案例中,有地方找路不容易,又有地面物料反光,又裝設LED屏幕,易令長者暈眩。 至於體能支援設施,麥詠倫說不止扶手,亦包括有否足夠座椅。她指外國有案例研究城市空間有多少位置可坐,包括花槽邊、商舖外和公共座椅、闊欄杆等,更進一步邀請商店在非繁忙時間免費開放店內座椅讓長者入內休息,這類方案適合空間不多的地區採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