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評審提早劃線防「買人」 今年9月2日後到任 論文不計分
【明報專訊】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的2020年研究評審工作(RAE)提早為合資格教學人員的到任日期「劃線」,原建議為2018年10月1日改為今年9月1日為止,如教員在今年9月2日或以後到任,其論文研究將不會納入RAE分數。教資會承認,此舉是為了防止大學以公布RAE框架至明年10月的空窗期,用合約形式聘任有良好研究紀錄的人員。
高等教育誠信關注組召集人王凱峰指出,大學上述做法猶如「買人」,以公帑買外國學者研究「填數」,亦令大學「貧者愈貧,富者愈富」。明報記者 黃津琪
教資會自1993年每6年進行一次RAE,2014年的RAE開始著重大學的研究質素,採用國際基準,按大學教員論文研究成果的級別計算,而RAE的結果將直接影響整體補助金的研究用途款項,每年金額約為43億元。級別共分為4級,4星為「世界領先水平」、3星「國際卓越水平」、2星「達國際水平」、1星則「達區域水平」,另設「不予評級」。
評審論文不限在哪大學產論文
按RAE 2020工作框架,納入評審的論文發表的時間由2013年10月至2019年9月。只要大學教員在2017年9月1日或之前到任,其在2013年10月至2019年9月發表的論文,都獲納入RAE中,且不限其在哪所大學或國家生產論文。如本港某大學的生物醫學系,有12名助理教授都於2015或以後才到任,而他們到任前所生產的論文,當中至少有20份4星或3星級數,這些都能為該校在RAE中奪得不少分數,直接影響該校每年獲分的研究用途款項多寡。
英改制只計該校生產研究
英國曾沿用類似做法,但在高教界惹起爭議,因在評審前夕,都有為數不少的教員被其他大學大花金錢「挖角」。政府其後委託英國國家學術院(British Academy)院長Lord Nicholas Stern檢視,Stern在報告中建議在進行REF(相等於本港的RAE)時,應只計算在該校生產的研究產出,獲英國政府接納。
教資會回覆指出,今年5月首次發布評審工作的建議框架並諮詢大學的意見,當時的建議合資格教學人員的到任日期是截至2018年10月1日為止。
但有大學疑慮指由公布框架至建議的合資格人員到任日期有長達一年的空窗期,大學可能會利用此空窗期以合約形式聘任有良好研究紀錄的人員,以納入研究評審。為防止類似聘任,遂將到任日期提早至2017年9月。至於會否如英國般更改評審計算方法,該會指將因應需要,對評審工作的要求和規程作適當微調。
教界:買來教授難出高分論文
王凱峰近月聯同港大、浸大、理大和城大教職員工會向教資會主動反映,對方為此提早死線,認為教資會可檢討制度,應只計算該校本身的產出。
王凱峰指「買」回來的教授大部分在港都不能產出4星或3星論文,「他們在外國大學有很一流的指導學者,又有資源,但香港沒有」,他認為教資會的計算方法未能反映大學本身的研究能力,有違落實原意。
浸大校長:請人為教學生
浸會大學近期推出Talent100,計劃在3至5年聘請100名在該校重點發展領域相關學科的教授級人員,被問到提早截數會否令該校不再聘請,該校校長錢大康表示︰「請人不是為了RAE,而是教學生,是為大學長遠發展,好贊成RAE提早截,我們不要play game(耍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