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增益﹕香港流動電子支付技術落後?
【明報專訊】本港電子流動支付技術曾領先全球,1997年投入使用的八達通一度是其他國家參考的模範,惟此後相關技術再無突破進展。近年在內地興起的支付寶、微信支付等比八達通更先進便利,付款者毋須再另外攜帶付錢專用的實體卡,只要擁有一個帳戶就可在任何裝有軟件程式的手機、平板電腦或電腦進行金錢交易。香港金管局2016年8月始發出首批儲值支付工具牌照,同年11月發出第二批,現時持牌人共13個。
保守抑或謹慎?
《明報》2017年2月的社評認為,香港作為與內地交往最為密切的國際城市,佔有天時地利,愈來愈多內地支付公司以香港作踏腳石「走出去」;國際上的支付公司亦希望透過進軍香港,參與人民幣市場,但相比內地的蓬勃發展,香港電子支付發展一直顯得緩慢,一方面因法例未能與時俱進,另一方面因財金當局取態保守。
中大亞太研究所助理所長鄭宏泰及研究所名譽研究員陸觀豪在2017年5月撰文稱,內地表面上金融科技領先,現實是其金融業遠不及香港發達,銀行服務限制多,電子貨幣錢包才應運而生,填補銀行服務真空;而香港業界表面似形勢落後,實情是不打無把握之仗,因創新科技開發的機會成本高,加上銀行不乏上市者,一旦出現問題,難向大小股東交代。
[通通識 第46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