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當生命殆盡,走向終點時,可有想過躺着也可以做老師?台灣紀錄片《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講述遺體捐贈的故事,當中包括家屬及醫學院師生的心路歷程。電影昨日在本港舉行首映場,不少醫學界專業人士出席。有港大解剖系教授稱讚這齣電影是很好的生命教育課,更指站着教導學生人體結構的他,已決定離世後當「大體老師」,日後躺着也繼續教導學生,不但教授他們醫學上的知識,更希望學生明白生命教育的重要。
捐出遺體的「大體老師」會被用作醫學研究,紀錄片《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用了4年多拍攝,講述游泳教練林惠宗忍痛成全逝世愛妻化作「大體老師」的最後願望,為她安排遺體捐贈。捐贈過程繁複,遺體需浸在防腐劑3年,其間置於台灣北部的天主教輔仁大學。林家住中南部嘉義,所以他經常長途跋涉,開車北上「探訪妻子」,直到妻子的解剖課完成,入土為安。影片同時訪問了解剖學教師及學生,構成一場生死體會。
台導演:透過死亡領悟活着
導演陳志漢表示,拍攝這部紀錄片的最主要目的,不是為了鼓勵觀眾做遺體捐贈,而是希望觀眾透過面對死亡,領悟如何好好地活着。他又指出,電影的男主角是普通市民,縱使心痛妻子被解剖,仍忍痛達成亡妻的遺願;電影中的解剖系教授接觸過多具遺體,亦明白「大體老師」的意義,但正正因為知道解剖的工作,更不捨父母離世後任「大體老師」,遭人千刀萬剮。陳志漢指出,兩者沒有對錯之分,「都是愛的表現」,因人是感情動物,「重要的是看完這電影後,明白為何捐或不捐遺體,決定權是在自己手上」。
課前要求學生默哀 教授:最怕沒反思生命
港大「大體老師」遺體捐贈項目統籌、生物醫學院副教授陳立基指出,任解剖學系副教授的他,明白電影中各人的心情,「人面對離別總會不捨,更何况死後遭人解剖」,故每次解剖課前都要求學生向遺體默哀1分鐘,課堂後向「大體老師」敬禮致謝。任教解剖學多年的陳立基已簽署準備離世後成為「大體老師」,笑言「生前站着講書,死後躺着教書」,對到時負責的同事及學生有信心,「會好尊重我個身體」,請他們不用太難過,有關的情緒反應只是過程的一部分,「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生命沒有反思,沒有活出生命的價值」,希望「大體老師」不單是知識上的教導,更是生命的教育。
曾全年僅得一遺體 今登記人數年逾千
陳立基指出,港大醫學院自1974年接收遺體捐贈,至今已有40多年歷史。首30年因傳統思想及宣傳不足等原因,甚少人願捐贈遺體,每年只有單位數的「大體老師」,甚至全年僅得一位「大體老師」。約10年前,港大加強推廣「遺體捐贈計劃」,登記人數由每年數百人升至逾千人,每年都有雙位數「大體老師」來到港大。他感謝「大體老師」的無私貢獻及其家人的支持,盼港人繼續支持有關計劃,亦希望藉此推廣生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