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父母多盼子女外向 不解性格差異 學者:內向童或有壓力
【明報專訊】教育大學透過研究本地家長、教師及幼兒之間的互動,探討他們如何影響幼兒的社交及情緒發展,教大幼兒教育學系副系主任林俊彬指本港家長側重子女的「硬技巧」如學業成績,鮮有理解其情感需要及性格差異,如不少家長期望子女表現如「交際花」,透露曾有家長分享女兒在探望婆婆時表達掛念,回頭即問母親「何時可以離開」,其母卻稱讚女兒的舉動反映懂哄人。
「見人講人話」 誤當善交際
教育大學2年前推出「3Es情+社同行計劃」,負責研究項目的林俊彬指初步發現,相較外國家長關心兒童是否能表現自己,本港家長茩咱悄鄋熊w技巧如閱讀能力等,及在公眾場所表現外向,討好他人,如強迫子女與人打招呼,未有理解性格內向的幼童或有壓力。林又指不少教師及家長認為幼童「口甜舌滑……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便認為是交際能力高的表現。
同行計劃共分4階段,首階段透過聚焦小組方式,與16名家長及18名幼稚園教師深入訪談,了解本地家長及幼教教師對幼兒情緒及社交能力看法。第二階段發展評估幼兒社交情緒能力的工具;第三階段追蹤家長、幼兒及教師,開發合適的家教模式,第四階段工作則於10月在10間幼稚園推先導計劃,每星期提供半小時活動,教導幼稚園低班(K2)學生認識及控制情緒、適應環境的能力及親社會行為如幫助他人等。林補充課程有延伸活動,讓幼童與父母互動。
10幼園推活動 教學生認識情緒
教大正進行178項由研資局等機構資助的研究,涉逾1億經費。其中33個透過研資局「優配研究金」及「傑出青年學者計劃」獲資助,較去年增加6個,獲批資助額逾1800萬元。另為推動知識轉移,教大近年成立知識轉移辦公室,同行計劃為其中一個研究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