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大專學界近年產生一種「悼念六四應走到盡頭」的態度,或認為「六四是鄰國的事」。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指出,年輕人的本土意識在「雨傘運動」後上漲,他們認為中央打壓導致運動失敗,把對中國的抗拒和切割延伸到六四。蔡說,年輕人對六四的抗拒是政治氣候造成,支聯會可做的有限。 蔡子強說,他早年已撰文提醒北京,若他日無人出席六四悼念晚會,並非因為市民認同共產黨,而是這班人不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蔡說,當下年輕人對六四的態度,對北京而言可說是一個警號。 關乎政治氣候 支聯會可做有限 蔡子強認為港人悼念六四並非趨向萎縮,在2008年之前,六四燭光晚會人數亦只介乎5萬至10萬,之後幾年才回升。蔡分析,有多少人參與悼念跟政治氣候有關,支聯會可做的有限,「27年來支聯會可以試的改變都試過」,包括晚會前辦論壇、加入現場樂隊演奏、改變悼念晚會形式等。 區諾軒:「退聯」失互補盲點機會 曾任中大學生會幹事的民主黨區議員區諾軒說,昔日學聯能為各大專院校學生會提供平台,討論如何回應和面對六四,過程中互補盲點,亦可以有集體行動如六四絕食,去表達學界立場。然而,早年「退聯潮」令學界無法一起討論,各院校各自為政。區說,既然大專學界想把六四悼念本土化,就更應集合討論如何達到這個目的。 大學生說「六四是鄰國的事」,是否更趨向港獨?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黃國健認為,各年代的大學生都有不同思潮,舉例1970、80年代流行保釣、認祖歸宗等,認為當下大學生與六四切割,只是走向另一極端,「作為一種潮流,如果學生不表態,好似是脫節」。黃認為若學生只是在六四議題上「講儭隉v,沒有具體港獨行動,不認為會刺激中央。 明報記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