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從某個角度來看,政治決定我們的角色,准許我們做某些事,或不准我們做某些事。但是政治並不能解決最重要的人性問題。它沒有資格干預或解答任何一項攸關我們最基本的人性或人道問題。其實,無論你住在共產國家或是富裕的資本主義國家堙A一旦碰到像是『生命的意義為何?』『為什麼我們早晨要起H?』這類的問題,政治都不能提供任何答案。」(圖1)
1?現實再不濟 仍須思考人性
已故波蘭電影導演奇斯洛夫斯基(1941-1996),大半生都活在共產政權的統治下,在艱苦的條件下創作。他能夠說出以上的話,不是為了逃避社會政治的複雜性,相反,曾經深入其中的他,明白到不論環境變得如何,我們都不應放棄思考人性的問題,大概這是老百姓抗衡大環境的方法。香港近年的政治紛爭,不公義的社會制度,令人氣憤難平,可是生活還得繼續,但一想到理想與現實距離之遠,僅餘的生活意義又變得模糊不清。
在這樣的香港,討論社會政治問題固然重要,討論人文問題同樣重要,救亡與啟蒙互相補足,而《十誡》對於後者有很大的啟發。這個月在百老匯電影中心放映了奇斯洛夫斯基的經典電視作品《十誡》(The Decalogue,美譯Dekalog),全片分十集,長十小時,連續兩日放映。我兩天都坐在同一個電影院的同一個位置,彷彿與身邊陌生的觀眾成為了朋友,畢竟大家都一起度過了兩個悠長的下午。
2?黑與白之間 有不同的灰色
1989年波蘭開始脫離共產政權的統治,而在前一年奇斯洛夫斯基放映了《十誡》,在歷史上有重要的意義。雖然奇斯洛夫斯基已經離我們而去,但我們總會在人生的某些晚上想到他,想到他電影中的人物,好像與我們有神秘的關連。活在世上,包圍?我們有很多法規:政治的、宗教的、社會的、性別的,但奇斯洛夫斯基想說的是個人的、曖昧的。《十誡》每一集都有一個具體的處境,人物面對一些具體的問題而不能按照童子軍式的規條解決,在黑與白之間有不同程度的灰色地帶。
在《十誡》中,最著名的是〈情誡〉和〈殺誡〉,兩誡都有電影長版,無論在劇本和影像上都是非常出色的作品。然而,這次整體重看《十誡》,我反而特別留意其他八誡,而當中〈第二誡〉給我的印象尤其深刻。故事開始的時候,女主角 Dorata的丈夫病危,她向性格怪異的主診醫生打探丈夫的病情。她的問題是:她有了孩子,但不是他丈夫的,而這可能是她最後一次懷孕。如果她丈夫能活下去,她便墮胎;相反,她會把孩子生下來。她面對人生重要的抉擇。
我看了一些資料,導演似乎要探索的問題是:一個人能否決定另一個人的生存權利?他在〈第八誡〉的故事中也有回應這個故事。醫生最初說他不肯定丈夫的病情,之後,當他了解Dorata的矛盾後,他說她的丈夫死定了,因此我們相信 Dorata會把孩子生下來。然而,到了最後,丈夫奇蹟地康復。究竟是生性古怪的醫生的惡作劇?還是天意弄人?這種人為與天意之間的微妙關係,是奇斯洛夫斯基電影的重要命題。
3?人生不順序 時刻有準備
〈第二誡〉對我來說有另一方面的啟發。處於人生低潮的 Dorata,她害怕面對複雜的處境,害怕同時面對丈夫和情人。她要求一個十分肯定的答案,然後才作出下一個決定。從另一個角度看,她非常自私,只是從個人的利益出發,外表好像合情合理。她其實想逃避問題,但問題已經走進了她的屋內,等待茼o。我們總是希望把事情弄得清清楚楚、井然有序,但現實上,人生遇到的事情不一定是順序的,要來的時候,始終要面對。我們還是好好的收拾自己的行李箱,準備在下一刻前往那個灰色的地帶。
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可以用人生中的十個小時,靜靜地在戲院看完《十誡》,當中對我的啟發,我會安放在我的行李箱最隱秘的暗格,在必要的時候,把它拿出來。
■放映資訊
十誡 1-5集
日期:6月3日(周六)
時間:下午4時30分
級別:IIA
十誡 6-10集
日期:6月4日(周日)
時間:下午4時30分
級別:IIB
票價:210元(每場)
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
九龍油麻地眾坊街3號駿發花園
詳情:www.cinema.com.hk/tc/movie/special/14
圖:資料圖片
文:黃淑嫻 - 嶺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語文同樂 25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