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卿新政掀「告別人權外交」質疑
稱「太強調價值觀 反礙國家利益」
美國國務卿蒂勒森本月初向國務院下屬發表演說,為其配合特朗普「美國優先」主題的外交政策新方向定調,強調政策和價值觀是兩回事,質疑華府以往有時為捍衛價值觀犧牲國家利益,因此未來須重新平衡主次。這番話引起美國朝野輿論反彈,質疑他打算拋棄有40年歷史的「人權外交」,損害美國軟實力。有專家認為,蒂勒森的講法其實並不新鮮,但他未有如過往政府般「淡化這些虛偽時刻」,實屬不尋常。明報記者 周宏量
蒂勒森2月上任以來表現低調,直至本月初向下屬發表演說(見另稿),才初步展示其外交政策取向,卻旋即引起爭議。蒂勒森表明要將特朗普主要政治口號「美國優先」融入外交政策,當中尤以美國的國家安全和經濟利益為重點所在。儘管他承認伙伴和盟友對美國在這兩方面的成功十分關鍵,但又不諱言要區分政策和價值觀,質疑華府過往有時過於堅持別國價值觀須與己趨同,妨礙尋求國家利益。
削對外資助 拒「軟實力預算」
美國政壇向來視提倡人權是其「軟實力」的一部分,但特朗普予人不重視人權議題的印象,與有專制統治之嫌的俄羅斯總統普京、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和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等關係友善,反而對西方主流傳媒稱頌為自由民主世界最後守護者的德國總理默克爾態度冷淡。
白宮甚至提出削減28%的國務院外交和對外資助預算,包括不少本用以推廣人權的項目,其預算總監更明言:「這是硬實力預算,不是軟實力預算。」
蒂勒森的說法進一步印證美國朝野和輿論的憂慮,觸發反彈。奧巴馬時代出任助理國務卿主管民主、人權和勞工事務的馬林諾夫斯基(Tom Malinowski)諷刺道:「這是我人生中所聽到最愚蠢無知的一篇國務卿演說。」他批評蒂勒森對冷戰後美國外交政策的變化,以至世界對美國的期望一無所知。共和黨資深參議員麥凱恩(John McCain)亦投書《紐約時報》反駁蒂勒森,強調美國是「有良知的國家」,價值觀是華府的強項和最大財富。
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皮科恩(Ted Piccone)亦撰文質疑,蒂勒森儼如向「人權外交」說再見。皮科恩形容,蒂勒森的一席話,將有逾40年歷史有關人權和民主的共識一腳踢開——共識是指人權和民主不但是美國國家安全和經濟繁榮的重要元素,也是超越美國本身的普世價值,華府長年以此作為國家威望和國際合法性的「北極星」(比喻其導航作用)。
道德價值與政經軍事利益矛盾
研究人權政治的學者科恩(Roberta Cohen)早年任職布魯金斯學會時,曾詳細梳理美國人權外交的歷史和挑戰,她指出美國的立國是建基於憲法和人權法案,因此人權在美國外交一向有其角色,但直至卡特上台後,才明確宣稱人權將是外交政策的「最重要關注」,其一理由便是在國際舞台推廣自由,符合美國價值觀和有助國家利益,尤其是可增進美國安全,但挑戰在於推廣人權和民主時如何避免損及美國外交政策目標,以及如何處理人權政策與其他政治、軍事和經濟利益之間衝突。
美國人權外交在執行過程一向不免有自相矛盾之處,在奧巴馬數年前鼓勵「阿拉伯之春」前,美國在中東支持獨裁者或專制王室,以維繫地區影響力和尋求安全利益,便備受詬病。特朗普最近首次外訪揀選沙特阿拉伯為首站,主題包括共商反恐,便惹來輿論質疑「開倒車」,《新聞周刊》批評像沙特這些人權紀錄備受爭議的中東強國,一直以「反恐」和「保護國家安全」為名,限制言論自由,以及打壓人權運動反對派和平示威,甚至在也門戰爭涉嫌違國際人道法,華府的選擇「令人憂慮」。
未有淡化「虛偽」 反映無心平衡
國際關係學者瓦爾特(Stephen Walt)向BBC指出,蒂勒森所言某程度上並非新鮮事,「所有人都明白,一邊是安全和經濟利益,一邊道德利益或民主價值觀,兩者之間要有所取捨」,其演講對象的資深外交官恐怕只會更明白這一點,但蒂勒森未有一如歷屆政府「淡化這些虛偽時刻」,反而在演說一開始即提起,實屬不尋常,予人無心嘗試尋找平衡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