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海採可燃冰 全球首次
穩定分解出天然氣 2030年有望商業開發
【明報專訊】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昨日宣布,正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距離香港285公里)進行的可燃冰試採獲得成功,這是全球首次在海域可燃冰試採中成功連續穩定產出天然氣。中國有望在2030年前展開可燃冰商業開發。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昨發出賀電。
試採點距香港285公里
中央電視台和新華社報道,國土資源部長姜大明站在鑽井平台「藍鯨1號」上宣布試採成功,該平台所在的神狐海域水深1266米,距離珠海東南320公里,從珠海乘直升機約需1.5小時才能到達。上周三(10日),藍鯨1號從海底以下203至277米的可燃冰礦藏中開採出天然氣,截至昨日已持續試採超過一周,最高產量達每日3.5萬立方米,平均日產為逾1.6萬立方米,累計產氣12萬立方米,天然氣產量穩定,甲烷含量最高達99.5%。今次的試採技術亦有突破,採用降壓法,改變海底環境後,將固態可燃冰在海底分解為天然氣,再透過採集管道收集至海面。
試採現場指揮部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教授盧海龍稱,可燃冰燃燒值高、污染小、潛力大,估算其儲量相當於全球已探明傳統化石燃料碳總量的2倍,被各國視為未來石油天然氣的戰略性替代能源,是未來全球能源發展的戰略制高點。央視報道,一輛以天然氣為燃料的汽車,一次加100升天然氣可以行駛300公里,而加入相同體積的可燃冰可以行駛5萬公里。
今次試採成功之後,科研團隊將繼續在附近海域展開不同礦區和類別的試開採,以累積更多經驗,為商業開發打下基礎。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金發說:「從目前我們試採的連續性和產氣量來看,離商業性開採距離不遠了,我相信,在2030年以前,具有最大潛力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將會得到商業性開發利用。」
被視未來替代能源
多國爭相發展
去年發布的「中國能源礦產地質調查報告」預測,中國可燃冰儲量超過1000億噸油當量。2013年,在珠江口盆地東部海域發現超千億方級可燃冰物礦藏;2015年,神狐海域再次發現超千億方級可燃冰,而且礦藏分佈廣、厚度大、飽和度高;2015年,中國自主研發的4500米級「海馬號」無人遙控潛水器首次在珠江口盆地西部海域發現可燃冰活動的標誌「冷泉」,並成功獲取可燃冰樣品。
不過,中國的可燃冰研究1998年才起步,部分國家自1960年代就開始勘探、研究。
試採現場總指揮葉建良表示,可燃冰在全球分佈非常廣,資源量也非常大,所以世界各國都爭相關注相關研究和試採工作,「包括美國、加拿大、日本甚至印度也瞄着馬上要開採,韓國也準備試開採,實際上大家都在進行國際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