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最關注聯儲局縮表 緊縮效果比加息更直接
【明報專訊】美國聯儲局公布3月份會議紀錄﹐顯示會員展開了縮表的技術細節討論。現時國際金融界最關注的事情,除了是美國的加息進程﹐相信就是聯儲局的縮表動向。
所謂「縮表」﹐就是縮減資產負債表。在聯儲局的資產負債表下﹐負債端主要是流通美元﹐資產端則是國債及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縮減資產負債表就是賣出資產而回收在外流通的美元。
中信銀行(國際)私人銀行副總經理兼投資主管劉建民說﹐聯儲局縮表動向備受市場關注﹐因為聯儲局是全球最大的美國國債持有者﹐它的資產規模實在太大﹐一旦縮表﹐就會直接從市場上抽取資金﹐緊縮效果比通過貨幣政策(即加息)更直接。
為什麼要縮減資產負債表﹖劉建民指出﹐因為一般認為現今的資產負債規模不正常﹐所以要正常化。但怎樣才算是正常的規模﹖這個可沒有標準答案。以相對規模論﹐聯儲局的資產規模對名義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自2002年到2008年間一直穩定維持在大約6%的水平﹐在2008年後﹐這個比例上升到今天的20%左右。
他又說﹐以絕對規模論﹐從2002年到2008年﹐規模約是8,000億美元﹐今天是4.5萬億美元﹐其中有3.7萬億元﹐是自2007年到2008年金融海嘯後經歷共3次的量化寬鬆政策擴張而買來的﹐規模接近危機前的6倍。當年聯儲局以印銀紙買資產的方式為市場注入流動性﹐刺激金融危機後的極端避險情緒。
聯儲局自成立到今﹐曾有6個時期收縮規模﹐分別是1920年到1922年、1930年、1949年、1960年、1978年到1979年﹐以及2000年到2001年﹐其中兩次是被動的(1930年及1960年代)﹐其餘是主動縮表。
劉建民指出﹐觀乎以往6次紀錄﹐不論是主動或被動﹐縮表時期的經濟、股票及國債價格均受衝擊。投資者正處於金融海嘯後的一個重大轉折點上﹐縮表動向會是今後影響環球資產配置的一個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