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老撾是東南亞北部的內陸國家,西北接壤緬甸及中國,東鄰越南,南接柬埔寨,西面是泰國,是中南半島上唯一的內陸國家。老撾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也是湄公河一帶本地∕國民生產總值(GDP)最低的國家之一,老撾政府於2001年始制定脫貧計劃。據世界銀行資料,貧窮率由1997年的39%降至2012年的23%。雖然貧窮情况已改善,但農村的減貧速度趕不上城市發展的步伐。山區農村由於位置偏遠及基礎設施落後,貧困情况更嚴重。老撾政府希望引入外資,以新科技提升農產品價值,幫助經濟發展。
外國投資者主要以土地特許經營或「訂單農業」(又稱契約農業)投資。「訂單農業」即農戶先跟買方協議,在種植前已簽好訂單,然後根據訂單種植相關農產品,避免盲目種植市場不需要的農產品。
貧窮率23% 政府冀外資帶入新科技
在老撾,過去大部分「訂單農業」是非正式的,大多為親友關係或長久以來貿易網絡。不過,隨老撾的農產品漸融入全球供應鏈,正式合約也愈來愈普及,農產品亦須符合質量要求。外國公司於老撾投資的多為工業用樹,如橡膠、柚木、桉樹和沉香等,亦有甘蔗、玉米、木薯等高經濟價值的農作物。
外資為部分農民提供就業機會和直接收入,也帶來其他間接益處,例如提供先進的農業技術及協助建設基礎設施等。然而,貧困的農民由於沒有土地或只有擁有質量差的土地,很少獲得外資訂單。而外資提供的工作崗位亦不穩定,如市場需求因季節而變化,很多農民只以短期工形式被僱用,不僅沒有福利保障,而且薪酬很低。
農產品被低價收購 農民負債
此外,老撾的農民不一定能參與「訂單農業」的合同談判,因談判的過程通常只由村級領導、地方官員、小貿易商、大投資者、銀行或其他信貸提供者等商討,農民大多不了解外國公司和地區政府簽訂合同的內容。此外,當地農民很難獲得信貸,或貸款年利率達15%至20%之高,這不單將農民置於債務風險中,亦減少他們擴大生產規模的可能,這亦導致農民只能依賴外國公司的資金。
以老撾南部沙灣拿吉省,Mitr Lao糖廠的「訂單農業」為例,幾乎所有參與訂單的農民都有負債,平均負債5400美元(約42,028港元)。主因是Mitr Lao糖廠以低價收購農民的甘蔗,農民每公頃土地的平均收入約864美元(約6724港元),但生產成本卻要2463美元(約19,170港元)。每次收穫後,公司先從農戶的收益中扣除債務,如農戶的收益不足以支付,糖廠會要求農民在30天內償還債務,否則收取額外利息。可以想像小農在沒有議價能力下,處境只會愈來愈糟糕。
文、圖︰樂施會
[通通識 第4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