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1960年代曾發展很多富挑戰的遊樂設施,惟不時有人因此受傷,遊樂場設計愈趨安全和缺乏挑戰,無法滿足小朋友的成長需要,有團體爭取多年,今年底終於有公眾參與的共融遊樂場於屯門出現,場內有沙和水,設施挑戰更大,也有不同玩法,適合不同年齡和能力的小孩一起玩,團體盼此先導計劃未來可為18區帶來更多想像空間。 先導計劃形式 有沙有水 康文署轄下共設逾600個戶外兒童遊樂場,供不同年齡和能力的兒童使用,規劃兒童遊樂場及選取設施時,署方與相關工程部門顧及多項因素,包括個別場地的實際環境、國際安全標準、不同使用者的需要及相關區議會的意見等;署方將於屯門公園以先導計劃形式,建設一個全新概念的共融遊樂場,並會於2017年內向公眾開放。 兒童團體:需家長持開放態度 有份參與上述計劃的智樂兒童遊樂協會總幹事王見好指出,遊樂場為小朋友同時提供體能發展、感官和社交發展的需要,惟發現不少設施無法滿足小朋友需要,小朋友就會自創其他危險玩法,以增加挑戰,如在簷篷高處跳下或先以頭部茼a的方式溜滑梯等。 但她說,若想建立「更好玩和容許有挑戰」的遊樂場,需要家長持開放的態度才能成事,「盼各持份者可以小朋友的成長角度來看待遊樂場,不是放什麼設施,而是要什麼人來玩、建立什麼樣的小朋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