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早前有市民發現大量已過「賞味期限」的薯片被棄置於屯門垃圾站外,消息在網上廣傳,不少巿民到場拿走薯片。另外,有惜食組織回收約2000份賀年剩食轉贈他人,以曲奇及糖果最多,亦有人捐贈過期食品,或沒顯示到期日的食物。回收組織有感市民環保意識提升,但認為捐贈者可多思考捐贈的意義,顧及受惠者感受。在網上世界,藝人謝霆鋒一條煮食短片熱播,眼闊肚窄「大撠迭v加入戰團「抽水」稱「就算腍晒屩蛋仔,都一定要食晒佢!」。究竟廚餘有何方法處理?外國例子又是否適合香港借鏡?
◆何謂廚餘?
所謂廚餘,即任何在食物製作、分發、儲存及預備膳食或用膳過程中產生的廢物,包括生熟食物、可食用及不可食用的部分,例如:
- 腐爛的生果及蔬菜,其皮、核、種子和配菜
- 魚類及家禽的器官和腸臟、肉類切屑及殘餘物、貝殼、骨頭
- 食物脂肪、醬料、佐料
- 湯醬、中藥漿
- 蛋殼
- 茶葉、茶包、咖啡渣
- 穀物的殼
- 任何吃剩的熟食
- 吃剩的生/熟燒烤食物
- 已過食用期的食物
- 寵物食品
◆1/3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資料,每年全球生產供人類食用的食物,約有三分之一遭浪費,數量達每年13億公噸。
◆250 輛雙層巴士
香港每24小時棄置的廚餘相當約250輛雙層巴士的重量,或每年計接近100,000輛雙層巴士的重量,當中約2/3來自家居,另外1/3來自與食品相關的工商業。
資料來源:《香港廚餘及園林廢物計劃2014-2022》
◆廚餘佔香港
都巿固體廢物多少?
根據環境保護署每年公布的《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都巿固體廢物中的易腐爛廢物大部分為廚餘,其餘為園林廢物、個人護理棉製品如尿片等。下圖為2012至2015年按主要廢物種類劃分、於堆填區棄置的都市固體廢物成分的比重:(見圖)
◆港府減廚餘目標及策略(見圖)
■外國例子
◆法國、意大利:立法推廣「打包」文化
法國政府已立法於2016年1月1日起,規定每天提供150人或以上食物分量的餐廳,必須為顧客提供「打包」盒及袋,顧客有責任帶走吃剩的食物。意大利亦有相關法例,回應該國2015年於米蘭舉辦的世博(World Expo)主題:feeding the planet, energy for life。
把剩食打包,在香港並不是新鮮事,不過各處鄉村各處例,原來打包與法國人和意大利人的文化習慣有衝突(cultural conflict)。首先,法國人一直沒有「打包」習慣,認為吃不完是對廚師不敬,亦有人認為帶茈揖]的袋子不美觀。另外如果外出用餐後不立即回家處理剩食,亦會引起食物安全問題。訂立打包食物一法,挑戰法國人的觀念和習慣。
◆法國、英國:禁止超巿丟過期食物
除了立法規管餐廳剩食,法國亦同時立法規定,面積大於400平方米的超級巿場必須將未能售出但未過期的食物捐予慈善機構,或用以餵飼動物甚至做堆肥,減少浪費食物。違例者可被罰款7.5萬歐元及監禁2年。英國政府同樣對超巿有類似呼籲,不過屬自願性質而非立法。
◆荷蘭、瑞典、德國:研究「賞味期限」標籤
「此日期前食用」(used by)及「最佳食用日期」(best before)兩款標籤,你可知道分別?前者指過了此日期後食用可能對健康帶來風險,後者則是建議在此日期前食用,食物的質量及狀態較佳,此日期後食用一般仍無損健康。不過有許多人都會混淆,因此歐盟正研究取消能擺放較久而不易變壞的食物,如鹽、糖、醋等的「此日期前食用」或「最佳食用日期」標籤,由用家自行判定是否適合進食。而易變壞的食物如肉類及奶類,則維持使用「此日期前食用」標籤。
2015年米蘭世博會進行了一次消費者行為研究:
.只有47%消費者正確理解「最佳食用日期」標籤
.消費者傾向棄掉已過「最佳食用日期」的食物
.外貌不美觀的水果和蔬菜減價,消費者會更願意買
.外貌不美觀的水果和蔬菜貼上「反對食物浪費」的標籤,即使不減價亦有42%消費者願意買,若有標籤兼減價,近50%消費者願意買
文:楊淑敏老師
[通通識 第4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