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從小媽媽叫我不要把負面情緒告訴其他人……」熒光幕前,每夜都有人掏出不為人知的感受,等待另一端的陌生人紓困,這群「陌生人」是聊天室的義工,他們晚上當值,遇過有自殺念頭的年輕人持續半小時以emoji(表情符號)「嬲嬲」半小時,表達悲憤,義工一方面感慨求助者選擇向陌生人訴苦,同時提醒自己及寄語他人,聆聽時要有同理心,勿當自己專家或說大量正面說話。有網絡外展社工表示,留意到自殺高危個案在社交媒體愈趨隱蔽,提供支援時無論是面談或網絡,最重要仍靠真誠接觸,才能走進年輕人的生命。
明報記者 陳柔雅
撒瑪利亞聊天室年輕用家佔七成
今年首3個月再有15名年輕人選擇了結生命。隨茼~輕人溝通模式轉變,近年社會提倡網絡外展,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熱線收到的求助個案,20歲以下佔比過去20年由20%跌至前年4%;相反,前年9月至去年8月該會的「真心話室聊天室」服務,30歲以下用家佔近七成。
過來人做網上義工 稱年輕人盼「同聲同氣」
現有50多名活躍義工的真心話室,每晚8時至翌晨1時約4至6人在家當值,其中一人是數年前曾因學業等壓力而抑鬱的21歲大學四年級生廖煜培(Nelson)。Nelson曾終日匿在大學宿舍,友人鼓勵下才求助,他說難過時只望有人明白,故傾向以朋友身分傾談,若以專家態度分析或講大量正面說話,如「唔好咁唔開心啦」,只會令人拒絕分享。
小學時因壓力而曾有自殺念頭、31歲的佘雪婷(Ethel),遇過年輕人甫登入聊天室,持續半小時只打出「嬲嬲」表情符號,最終她建議求助年輕人冷靜5分鐘,終打開其心扉。她發現除要快速回應,年輕人期望有人「同聲同氣」,並為他整理思緒。
除了真心話室,另一邊廂,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危機輔導員李尚謙(Sam)與其他社工近年在網上討論區,以關鍵詞如「想死、人生無希望、吊頸」等字眼,追蹤並留言接觸自殺高危者。隨耖acebook和Instagram等湧現,Sam說追蹤困難漸多,如社交媒體設私隱限制,且要花長時間查看內容,更視乎對方是否願意回覆及接受其他轉介服務,過往曾在論壇留言後被網民反問「係咪派膠?」
指年輕人缺支持 籲社會抱同理心
雖然網上接觸年輕人常缺乏對方背景資料,但隱藏身分對話反令人暢所欲言,Sam說「自殺始終是禁忌,不少人怕麻煩別人,怕朋友與家人無法接受」。
擔任義工的過程中,Nelson和Ethel都感嘆不少年輕人表示感受不到家人支持,有人因被母親教育不可表達負面情緒,致不懂處理情緒,甚至有精神困擾者遭家人形容「黐線」,盼社會要有同理心或不要講大量正面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