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宅:「生涯規劃」 擺脫被動
【明報專訊】教育局長吳克儉在某次公開活動後稱,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分析大學生自殺的原因,其中一個結論是所選的科目並非其興趣或強項,「若學習壓力太大,再遭遇不快的事便『頂唔順』,故生涯規劃十分重要」。
雖然吳克儉其後「澄清」,自殺的因素很複雜,否認學生自殺與生涯規劃有直接關係,然而言論早已惹來批評。近日,一條名為《我的生涯規劃》的影片在網上瘋傳。片中的主角是4名小學生,其中一人因成績欠佳,企圖跳樓自殺但被同學救回。其後各人「詳談」生涯規劃,包括讀書無用,因為賺不了錢,其中一人直言目標是炒賣致富。更「驚嚇」的是,其中一人的生涯規劃是計劃如何慢性毒死父母,以取得遺產,擺脫他們施加的壓力與控制。影片的導演透露他2016年完成劇本後不久,隨即讀到吳局長有關的學生自殺論,觸發他將片中那本「謀殺父母大計筆記」改名《我的生涯規劃》(圖一)。
孩子「扭曲人生觀」從何來?
「生涯規劃」是高中學生在成長階段必須要面對的,最近社會上對此討論頗多。但首先要弄清楚,青年人的迷惘甚至絕望,不能怪罪他們。社會學家相信,人的意識是「社會存在」的總和,有怎樣的社會,就會有怎樣的人。人在特定社會條件下,可以有一定的選擇,但這些選擇,絕不是完全自由。很多年輕人的生存價值往往只有學業成就,如果成績不理想,就會被父母、師長有意無意的責怪,說他們未有做好學生與子女的本分。但他們這種扭曲的人生觀從何而來?還不是來自社會和「大人」們?
吳局長評論青年上了大學也選不好科目,讀起來可能力有不逮,也可能根本無興趣。但在香港也算是尖子的大學生,為什麼往往選錯科目讀錯書?還不是因為在中學時代,我們給他們的唯一信息,就是讀書、考試、再考試?
高中課程 「職業」想像貧乏
現行高中課程設計,有生涯規劃活動,有「其他學習經歷」,也有職業導向的「應用學習」課程,用意都是讓同學發掘自己的潛能,確認興趣。但這些活動不是流於形式就是點到即止,根本不能做到生涯規劃的目的。就算真的做到,同學又能怎樣?他們可以輕易告訴家長、老師:「其實我的志願是做西餅,而不是考大學」、「我其實想讀歷史而不是念法律」嗎?大人們根本已在年輕一代的「人生遊戲」設下了「結界」,同學平常看到的只是大人們為他們鋪好的路徑,而「結界」外一片濃霧,當偏離「遊戲」指定的路徑時,就會遇上種種阻力。現在被社會認定的「專業」,是法律、醫護、會計財務、工商管理、以至經濟、社工、傳媒。其他「清水衙門」的非專業學術科目如社會學,自然乏人問津。
選科 功利先行?
最近有大人說現在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教育不濟,是因為年輕人的中學基礎打不好,而且新高中選修數理相關科目的學生太少,因此「尖子」進大學都沒有選STEM的科目,而選修的同學又因為基礎不足而學得不好。但令我最氣憤的是,此論調出自大學前校長,難道只是因為該大學(也是我的母校)的理科學系聯招成績稍遜,入讀的同學就被認定沒有資格念那些科目?因材施教,教好每個學生,不是我們的責任嗎?
無論在中學,還是大學選修STEM科的學生減少,還不是因為這類科目在香港被認定為沒有出路?在美國、日本、甚至內地和台灣,理工科都吸引不少尖子選修,因為高科技產業發達,理工人才大有前途。但在香港,社會風氣一味催谷金融財經、服務業,現卻反過來怪年輕人沒有大志、太功利,天理何在!
看完這千多字的「牢騷」之後,不要擔心,因為接下來會介紹兩套充滿正能量的日劇,平衡一下大家的心理。要知道電視劇不外乎是集體幻想的反映,但劇中也有不少「老套但正確」的人生道理。同學在緊張應試之時輕鬆看一下,「叉」滿正能量,再去拼搏或甚至大受感動而改變「跑道」,也未為不可。
由放棄做夢到挑戰頂級學府
首先介紹2016年7月開播的日劇《高考灰姑娘》。故事是平凡人奮發向上拼搏入名門大學的勵志故事,然而本劇的賣點之一,是「首相之子」小泉孝太郎演天才補習名師(五十嵐透)的各種考試溫習秘招,放在今天香港,也是滿有意思。本劇反映了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之下,低下階層年輕人的困境——女主角真紀(川口春奈演)來自單親貧窮家庭,每天打散工,從未認真學習,與「希望」和「夢想」好像沾不了邊,起初自怨自艾。她會說「就算夢想要往上爬,也會被現實狠狠擊落,與其這樣,不如乾脆不要作夢」。
但她偶然結識了補習名師,一個灰姑娘的故事就此展開。五十嵐對真紀說:「在你眼前發生的困境,不過就是想逃避的藉口,去做不是就成功了嗎?」於是,他們倆用一年挑戰日本頂尖學府東大的入學試。
這是個現代童話,因為要在「名師」門下補習全科,一年下來也要上萬元,不是每個人都能負擔。五十嵐願意免費為真紀補習,並曉以大義,她才能挑戰東大。在香港,就算是陳葒校長的義教,也只限於小學生,高中應試班,好像沒有聽過有義教的。
相對於《高考灰姑娘》高舉「努力就會出頭」的主流意識,另一套日劇《校對女孩河野悅子》雖然娛樂至上,但亦帶出一點反思。觀眾大都可能是衝?本劇的演員陣容(石原聰美、菅田將暉、本田翼)和他們劇中穿著而看此劇,因為本劇的主要演員都是「高顏值」一族,而且主角每集都起碼有三四套完全不一樣的行頭和髮型。
從「不喜歡的工作」找出意義
女主角是日劇中的「無敵」設定,永遠充滿正能量,熱愛生活和生命,又能勇敢面對感情。劇情其實充滿了反思生涯規劃,生命、工作有何意義的橋段。女主角悅子從小的志向是做時裝雜誌的編輯,但陰差陽錯下被時裝雜誌的校對部聘用,她仍敬業樂業,努力做好校對工作,屢次去現場考察找出原作的錯誤,更對身邊的同事產生正面影響。
有一天編輯「章魚」君挑戰悅子說:「這個世界沒有人打從心裏認可自己的工作吧!你又不是喜歡校對才去做的。」她的回應是:「今天我開始校對一本叫做《養蛇方法》的書,我覺得等我當上時尚雜誌編輯之後,如果忽然被要求準備蛇紋包,多虧校對了這本書,我就能提出很多關於蛇紋的意見。」
本劇的重點是「平凡不簡單」,男主角的發展就是用來說明。(此處劇透)男主角的小說創作碰到瓶頸,於是走入生活訪問各行各業的「職人」(工匠),最後寫成了一本有關「職人」的報道文學。他向悅子介紹時說「不管是公園的遊樂設施、橋、鐵軌、還是電線,都有人在我們不知道的情?下檢查呢!所以街上燈火通明,孩子們都能安全地在公園裏遊玩,人們能坐上電車,能橫渡橋樑。因為覺得是理所當然,人們不會為此而歡呼雀躍,也不會考慮有誰在什麼時候檢查了它們,但你不覺得,它們都是很了不起的工作嗎?」看到這裏,我就在想怎樣才能和家中三兒子分享。知道Oxfam年初舉辦「窮得只剩份工」展覽,也是訴說平凡不簡單的保安員、清潔工等的故事,改天就帶了他去看。
要找到出路 「思考」是起點
劇中男主角經一輪考察,終於找到自己的奮鬥方向,但現實中,又有多少年輕人能像他一樣?還是會在主流的重壓下,繼續迷失?
有記者問文首提及的影片《我的生涯規劃》的導演,如何從絕望與灰暗中尋找出路,他直言:「無呀,無出路」。但影片出街後,導演得到不少教師與家長的正面反應,又令他期望可帶來改變。
的確,知識的力量令我們明白世界不完美,但並非不可改變。通識科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刺激同學反思社會及生命,再尋出路。
■相關概念
生涯規劃
在求學階段,生涯規劃培養學生認識自我、訂立目標和反思能力,獲得所需知識、技能和態度,再配合興趣和能力,作出明智的升學/就業選擇,深思熟慮地規劃生命中重要的範疇,如工作、學習、人際關係和閒暇。
■作者簡介
趙永佳,大齡社會學宅男,熱愛觀察、研究社會,並以社會學角度大量閱讀動漫、日劇與韓劇。「兼任」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亞太研究所聯席所長。近年致力推動高中通識科發展、歷任通識科科目委員會委員、主席。(cuhksoci.wordpress.com)
作者:趙永佳
圖: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