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香港與深圳的水流交匯處,有一個地方叫后海灣泥灘。大量淤泥和有機物隨水流流進灣內,沉積物}積成潮間帶泥灘。這個國際重要濕地孕育茬\多生命,絕非只有泥土和水這麼單調! 潮間帶泥灘 早在150年前,人類已懂得善用潮間帶泥灘。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70年代,本地居民會在泥灘養蠔。后海灣泥灘是水鳥重要的覓食地點,不論遷徙中或在香港度冬的遷徙水鳥都能在此覓食。每年冬天,平均近6 萬隻度冬的水鳥在此覓食,包括受全球保育關注的黑尾塍鷸(Limosa limos)。泥灘亦在春秋兩季為逾千隻遷徙中的濱鳥提供食物。除鳥類以外,無數無脊椎動物也棲息於泥灘的表面及泥內,近年研究便發現達80種之多(不包括昆蟲)。這些居於泥堛甄峏M甲殼類動物成為涉禽主要食糧。還有,成千上萬的彈塗魚和招潮蟹亦居於泥灘,牠們同時是鷺鳥的主要食物。 深圳填海工程嚴重污染海洋 可惜,直至80年代,位於后海灣西面的深圳市因急速發展及填海工程造成嚴重海洋污染,不但危害棲息於潮間帶泥灘的底棲生物,填海及河道疏浚工程亦加劇了沉積作用。過去30年,后海灣泥灘的高度已提高約20厘米,令部分泥灘變乾,易被紅樹或其他植物侵佔。 現時,后海灣泥灘受《野生動物保護條例》(第170章)保護成為禁區,熊貓會亦積極管理浮動觀鳥屋前43公頃的泥面。同時,經政府特許,我們每年夏天平均在這範圍內清理數萬棵紅樹苗,以保持空曠的泥面,確保泥灘原有面積。 如果你想知道更多我們平日在泥灘及米埔自然保護區內其他生境的保育工作,不妨登入報章內的QR code瀏覽影片。 文、圖: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