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文大學教育數據研究中心發現,家長若多與子女閒談、談學校生活及共進晚餐,子女的學業成績更好,如以100分為滿分,推算可提高2至3分,相等於多讀多寫、提高自信等的效果。負責研究的中大教育心理學講座教授侯傑泰建議,家長與子女傾談時,勿只說自己感興趣的題目,即使子女訴說一些家長不感興趣的題目,也應聆聽,長遠能提升親子關係。
該研究數據取自於2015年的全港性系統評估(TSA),隨機抽樣10%學生及其家長,共收集了來自64所小學及47所中學的1.5萬名小三、小六及中三學生,以及1.2萬名家長回應20多道問題的問卷數據。
較多與女兒閒談 中三最明顯
研究結果顯示,在上述3個年級中,59%至67%家長每周會與子女討論學校生活至少一次,但仍有33%至42%少於每周一次;80%至85%家長幾乎每天都與子女吃晚飯,但仍有5%至9%僅每月一至兩次或更少;53%至64%的家長幾乎每天都會與子女閒談、20%至27%每周一至兩次,而在各年級中,家長較傾向與女兒閒談,男女差距在中三最為明顯。
家長若多與子女傾談學校生活、一起吃晚飯及與子女閒談,對比較少進行以上3項活動的家,子女的TSA成績均有提升,最顯著的是多傾談學校生活,以100分為滿分,約有3分提升,其餘兩項則有2.1分及0.9分的提升。
回答傾談次數
父母:每周一次 子女:每月一次
研究同時發現,有些父母聲稱「每周一次或兩次」跟子女閒談和傾談學校生活時,其子女則只表示僅與父母談「每月一次或兩次」傾談,差異非常明顯。中大教育心理學副教授伍斐然認為,子女能區分父母與其溝通的誠意,「這是一個警號,即小朋友不覺得父母與他們溝通」,她指出,若父母每天都與子女作有質素的溝通,子女經歷青春期引誘時也會繼續願意與父母溝通,否則便會開始「收收埋埋」。
家長進行上述3項活動,亦能幫助子女提高學習動機及減少焦慮,同樣以傾談學校生活對增強學習動機的影響較大。
專家:家長地位學歷不礙溝通
伍斐然指出,與子女溝通不受社經地位或教育程度影響,父母毋須有特別技能,沒有子女不希望與父母關係好。
她解釋,父母與子女傾談時,子女能感受到父母在乎他們,如父母重視子女的學業成績、關心子女的學習近G,以及在有需要時加以鼓勵或協助,便能提高子女的學習興趣,也能讓他們知道父母在後面支持。侯傑泰建議父母與子女邊吃晚餐邊談話,尤其多了解其學校生活。
協助做功課 成績未見更佳
研究結果也顯示,本港家長的學業參與非取決於子女的需要,如子女有較多家課、學業成績欠佳、較少補課及補習,或對子女的學業成就有較高期望,而是基於父母的個人選擇及習慣。侯又指出,家長較多協助子女做功課,子女的學業未見因此有更佳表現;他認為長遠來說,需培養子女自學能力,授之以漁,而非單單完成每天功課,「終有一天都要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