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普查發現逾2050物種 米埔錄逾百種蜘蛛 疑現全球新種
【明報專訊】點蟲蟲,蟲蟲飛。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香港分會在本港點算的不止是昆蟲。過去兩年,基金會展開香港濕地生物多樣性普查,數一數米埔和內后海灣一帶的生物,發現逾2050種野生生物物種,比普查前多了逾150種,其中,更有懷疑屬全球新品種的蜘蛛,正待專家確認。此外,他們曾點算到大量后海灣獨有的米埔曲翅螢出沒,最多一晚有逾900隻漫天飛舞,唱茪j自然的讚歌。
這普查數據在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在米埔及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收集,普查物種由植物、水生生物、昆蟲、蜘蛛,以至爬蟲類、兩棲類、鳥類、哺乳類。結果,有紀錄物種數目,由普查前約1900種增加至逾2050種,增幅最多為蜘蛛,由10種急增至逾100種,其次為植物、魚類、鳥類等,基金會估計跟過往較少作蜘蛛普查有關。
疑新種蜘蛛待海外專家再確認
其中,一種為異足蛛屬的蜘蛛更懷疑是全球新品種。負責普查的項目經理王偉東表示,該種蜘蛛是由普查員於浮橋附近的紅樹林發現,「當時普查員翻開葉子,未能確定該蜘蛛品種,交由海外專家研究,估計是新品種,目前仍待再確認」。
一晚逾900米埔曲翅螢飛舞
普查員亦發現罕見物種的影蹤,例如歐亞水獺等;其他哺乳類生物,例如豹貓和小靈貓等數量則保持穩定;至於后海灣獨有的米埔曲翅螢,曾於2016年9月的一次調查中最高點算到超過900隻出現。
發現箭豬顯示濕地森林化
王偉東表示,物種普查猶如環境的身體檢查,今次普查結果以本地種較多,顯示穩定健康,而普查需大量人力物力,用上多種點算方式及工具(見另稿),上一次類似的生態普查已是30年前,今次因獲贊助而得以推展,期望未來可每5至10年普查,為長期監察生態及生境管理工作提供參考。
保護區主任黎雅儀指出,米埔濕地隨大自然演變會成為森林,今次普查中發現有箭豬等生活在森林的動物,顯示濕地有森林化的[象,因而會採取對應措施,以維持米埔濕地的面貌。基金會另關注到米埔保護區周遭私人土地發展,擔心燈光及噪音影響生物棲息。
是次普查,約20名本港及海外義務專家、450名義工當起公民科學家在漁護署協助下,完成採樣收集數據階段,現正分析相關數據。其中兩名公民科學家27歲盧凱茵及32歲周子瑋,曾負責點算米埔曲翅螢數量,他們表示,雖然過程不停被蚊叮咬,但看到滿天螢火蟲,令他們畢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