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女生戴頭巾、男生包頭巾、深輪廓……你懂得分辨以上是哪些族裔的特徵嗎?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三中學外籍學生事務統籌主任黃建豪,回想執教鞭兩年便要負起開發教授非華語學生中文教材的要任,仍感戰戰兢兢,因一次蓋錯「豬仔」印章,令他更努力了解非華語學生的不同文化,盼助他們融入主流學校環境。 明報記者 黃津琪 圓玄三中於2011年開始取錄非華語學生,早年收取印度、尼泊爾及巴基斯坦學生,黃建豪負起教授非華語學生中文職責,他坦言當初對上述族裔認識不深,黃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派發予非華語生的作業上蓋上刻有「well done」的卡通「豬仔」印章,以稱讚學生「做得好」,但當派發完作業後,才想起豬在伊斯蘭教徒眼中是不潔的,「他們不可吃豬肉,有些較傳統的家庭甚至連望豬也不可以」,雖然學生沒有介意,他卻耿耿於懷,誓要了解不同族裔文化。 「現在我一望都知該學生是什麼種族!」黃建豪笑言。他指用頭巾包裹茠衋Y髮的男生多數是印度裔(印度錫克教男教徒會包頭)、女生戴頭巾的可能是巴基斯坦裔(巴基斯坦的主要宗教為伊斯蘭教,女教徒會戴頭巾;但印度錫克教的女教徒都會戴頭巾),輪廓較淺、像中國人的是尼泊爾裔。他留意到信奉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裔學生較常欠交功課,便特意到回寺探訪教長,發現宗教對伊斯蘭教徒影響甚巨,教徒認為研習可蘭經(伊斯蘭教典籍)很重要,而且每天都要到寺研習,若因學校補課遲了回家,加上要到回寺研習,便可能完成不了功課,於是黃與其他中文科教師商量,利用小息或午膳時間為他們補課,好讓他們盡早回家。 分級制中文教材 配合學生水平 儘管與學生關係甚佳,因為非華語生家庭較傾向把子女送進主要收取非華語生的學校,加上平日主要以家鄉話或英語溝通,令非華語生學習中文困難重重,升中後的中文水平也十分參差。黃建豪及該校的中文教師團隊遂在課後「加班」,開發一套分級制的中文教材,把非華語的初中中文分為五級,配合學生水平。 非華語生普遍缺乏中文環境,難以「望文生義」,該校於是設計了中國文化及生活科,讓他們認識本港及中國文化,如傳統節日、本港歷史等,盼提升他們對中文的語感。黃建豪認為,若收取小量非華語生的學校,較難撥出人手及時間開發專屬教材,可參考其他學校的教材。該校開發了兩套供非華語學生使用的中文教材,教育局的語文教學支援組正與該校研究把教材出版,供其他學校使用及參考。
|
|
|